
批评的返场
更新时间:2022-04-19 15:42:48 最新章节:注释
书籍简介
何平不是通常意义的学院批评家。近五六年以来,他主持《花城关注》栏目,召集“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主编“现场文丛”和“文学共同体书系”,现实地影响当下文学生产和生态,以兑现其重建文学批评的对话性和公共性的批评理想。《批评的返场》基于长时段文学史和大文学观的整体性,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探并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是一部文学现场的原生档案。不唯如此,在何平看来,批评家扎根文学现场,参与文学生产和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传统。秉承这一传统,《批评的返场》,其理念、姿态、实践、范式和文体都呈现出独特的个人批评风格。全书分为“思潮”、“作家”与“现场”三辑。“思潮”,是何平对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文学整体的勘探和思考;“作家”,是一辑作家个案研究,他以阿来、迟子建、李洱、艾伟、邱华栋等五位作家为样本反思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创造;“现场”,是一份私人文学档案,收录了从2017到2021年作者主持的三十期《花城关注》栏目的总评。何平以批评家的审美敏感和独立判断,梳理和辩识丰富的文学现场,提取新的文学风尚和审美经验,关注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重要文学议题:地方性和世界文学、传媒革命、AI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代际和青年写作、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历史逻辑、多民族文学和文学共同体、新兴文学样式和社会变革等等,从文学的时代议题切入,实现文学批评返场中国当代文学和它关联的现实中国,彰显文学批评有态度、有温度、有感情的有效性和现实感。
品牌:译林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12-01 00:00: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译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该书集中了作者三十多年来相关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思考成果。本书共收入文章31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本土文学溯源”,下编为“本土作家评论”。本书所指的“本土文学”,其概念外延可以逐步缩小:面对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是“本土”;面对中国文学,湘楚文学是“本土”;面对湘楚文学,永州文学是“本土”。上编的“溯源”,就是根据这样的层次概念进行追溯的,从文学与文化及人的生活、生命的关系开始文学20万字
- 会员本书是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施吉瑞撰写的杨万里作品的文学批评。作者将杨万里诗歌置于十二世纪中国的社会与艺术的大背景中,探讨作者的文学追求与积极的政治活动、宗教因素、哲学思想、书法与绘画艺术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察杨万里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特质。本书内容共分八章,重点论述杨万里的生平、文学理论、创作方法、创作主题,以及后世对杨万里诗歌的批评接受史。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对杨万里诗歌与佛教(尤其是禅文学7.7万字
- 会员本书是《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文艺评论版2022年度文艺评论集萃,从将近200篇作品中细选知名评论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及活跃报章评论员的评论佳作、力作44篇。其中,既涉及对于文化发展、文艺创作、文化趋势的前沿追踪、深度解读、思考把脉,也有站在阶段性评论史维度上的年度文艺大类盘点评论,有坚持直言快语、锐评风格的现象批评,有快、热、短、准的作品快评,能够比较准确地通过评论这面镜子,反映中国影视剧、文坛、舞文学12.1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部围绕“大雅”品牌,以细读方式深入众多大诗人名作之诗歌艺术和奥秘的作品。“大雅”是广西人民出版社旗下,以诗歌为主打的人文出版品牌。作者围绕“大雅”,一是以推动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回忆十余年来“大雅”从动议、创办到产生品牌影响力的过程,总结打造小众品牌的经验,讲好不为人知的“大雅”故事。二是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按“理想的诗歌读者”的要求,细读了“大雅”系列中休斯、希尼、洛威尔、沃尔科特、史蒂文文学16.6万字
- 会员本书是朱自清本古典文学研究系列作品,全书分为《听朱自清讲古典文学》和《听朱自清讲古代诗歌》两册。《听朱自清讲古典文学》是朱自清先生讲给大家的13堂国学入门课,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学术研究。朱自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早已成为无数国学爱好者的文化启蒙必读。《听朱自清讲古代诗歌文学11.9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在世界文学中,英美文学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哈代、萨克雷、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等大家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一部部文学经典杰作,无不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因此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代代人阅读、欣赏它们,丰富并提升了自我。《简·爱》、《德伯家的苔丝》、《鲁滨孙漂流记》和《野性的呼唤》等无数经典杰作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它们犹如植根于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其中充满了美不胜收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