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异机制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异机制研究

荣培君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工业技术环境科学14万字

更新时间:2022-07-27 17:12:05 最新章节:索引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21世纪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伴随着全球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城市也由此成为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区域。城市居民能源消耗作为终端消费领域和工业生产的原动力,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城市空间优化重组、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生活方式急剧转变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开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内部精细尺度能源消耗公平性研究,明晰社区尺度的碳排放格局,探索其分异机制与减排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书以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空间组织、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论为重点,遵循“测度—格局—机理—政策”的基本研究框架,选取城市空间变化显著、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明显、城市居住区类型多样、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异明显、低碳社区建设诉求强烈的开封市建成区为案例区,构建居住区家庭碳排放核算体系,结合大样本问卷调查、相关遥感及国民经济数据,揭示城市居民能源消耗CO2的空间分布规律,阐释家庭(微观)和居住区(中观)两个层面居民碳排放的作用机理。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为:(1)建立城市居民碳排放的情景化生活方式分析框架,有助于模拟社区形态与居民生活方式耦合下的碳排放分异机制,揭示城市系统中慢变量(社区形态)与快变量(居民生活方式)对社区碳排放的作用规律,探析居住环境对家庭碳排放的锁定效应。(2)根据构建的居住区四维空间形态指数,运用客观的聚类方法,进行居住区空间形态类别划分,尝试将城市尺度空间形态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在居住区尺度上进行深化,为探索低碳社区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品牌:中国经济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荣培君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城乡发展的历史研究”的研究成果。基于过往十多年灾荒史研究工作,分别从灾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灾害风险与粮食安全研究、中西方灾荒史比较研究以及历史灾害与社会发展研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灾荒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故命名为《中国灾荒史四论》。在每一个方面,都由数篇学术论文组成,这些文章都发表于专门学术期刊,且在灾荒史研究领域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卜风贤工业28.9万字
  • 会员
    本书从“环境容量”的视角来认识人类发展,探讨运用产权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将环境容量视为一种有限资源,通过阐释环境容量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环境容量产权制度的一般理论,在剖析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和恶化的制度根源基础上,分析我国环境容量产权制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和现实启动点,以期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陈国兰工业12.6万字
  • 会员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湖南省政府、企业、民众、学术界、社会组织等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努力,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与成效。本书从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出发,遵循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专题与案例相结合,全面研究分析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问题与不足、路径模式与保障举措。
    高立龙工业12.7万字
  • 会员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能实现“山青水绿”,适宜的生态环境规制手段和有效的产业结构优化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围绕这一话题,本书从生态治理与结构调整这两个切入点来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机制和制约因素,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提供理论框架,为推进绿色发展的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吴一超工业16.4万字
  • 会员
    11位国内外院士级专家围绕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从生态和能源的视野,对如何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详细探讨,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
    王浩 吕永龙 李百炼 吴建平 伍业钢 严晋跃 (新加坡)邹邵强 (美)罗伯特·科斯坦萨 (英)菲利普·埃尔斯 (奥)克劳斯·胡巴切克 (德)罗兰·斯潘工业0字
  • 会员
    在明清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国家将保漕济运作为确保大运河畅通的首要政治任务。保漕至上的国策成为影响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的一个关键因素。本书研究明清时期(1411—1901)山东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大运河与区域社会互动博弈关系,具体讨论大运河贯通引发的自然环境的连锁反应,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内生性社会力量的演变形态等问题。本书全面考量大运河在山东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引证史
    王玉朋工业25.5万字
  • 会员
    本书结合生活普及无废城市与无废生活相关知识,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涉及无废城市的相关概念、目标、案例,无废城市与无废生活等;下篇结合衣、食、住、行等为广大读者的无废生活行动提供具体指导。本书可作为大众读者了解无废生活和无废城市的知识读本,也可作为普及无废城市和无废生活知识的教材。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编写工业13.2万字
  • 会员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选取上合组织区域重点环保国际合作机制,分别从组织机构、合作领域、在环保合作领域的进展及已签署的合作协议等方面进行整体梳理。下篇是对上合组织两个启动加入成员国程序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三个观察员国(阿富汗、白俄罗斯、伊朗)和两个对话伙伴国(土耳其、斯里兰卡)分别从国家概况、国家环境状况、环境管理及环保国际合作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编著工业24.6万字
  • 会员
    生态危机是人类当下面临的最严重的困境。本书以一个中国西南县域60余年的生态变迁为案例,通过对田野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梳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为生态危机的治理建言献策。农村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加剧与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国家权力、现代科技和市场体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恶化的非预期后果。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同时积极吸收民间传统的生态智慧。
    耿言虎工业17.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