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分裂的忠诚:帝国末期叙利亚的民族主义与大众政治
更新时间:2024-07-18 14:53:14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20世纪初大叙利亚地区大众政治和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学术著作,采用了不同于以往历史学家的独特视角,详细描述了非精英人士在民族主义政治中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奥斯曼时代的叙利亚民族主义高涨,各种民族主义组织竞相出现,登上政治舞台。本书以1918—1920年费萨尔统治叙利亚时期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解析了两个有着不同体制框架的共同体,一方是阿拉伯政府、法塔特和阿拉伯俱乐部,另一方是人民委员会及其盟友。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从它们各自的话语所表达的民族主义方向、价值观、愿景,对它们所举办的仪式、游行活动进行具体分析比较。作者认为,无论是阿拉伯俱乐部还是法塔特,在结构或意识形态上都没有做好准备来领导或引导代表叙利亚民众利益的大众政治。与之相比,人民委员会不仅在组织和功能上独立于阿拉伯政府,而且其结构反映并具象化了叙利亚城市政治权威不断变化的性质,其主张和选举制度在民众中更具有代表性,赋予了新的民族主义领导阶层权力,以往被排除在民族主义政治外的人开始在叙利亚的政治和公共活动中发挥中心作用,民族主义政治首次成为一种叙利亚地区的大众现象,今天仍在继续影响着这里的政治和社会。
译者:刘岚雨
上架时间:2024-02-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詹姆斯·L.格尔文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古代服饰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文化特征。本书对蒙古服饰传统在元明两代数百年长时段的影响和流播遗存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本书广泛收集和研究大量实物、图像和文献史料,证明元朝时期,蒙古族具有鲜明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服饰式样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服饰行用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蒙古服饰并没有随着元朝的崩溃而在汉地销声匿迹,相反以不同形式继续在明代社会中广泛传播流用,其影响甚至延伸到了清代,在几个世纪的中国文化12万字
- 会员贵州各民族在特定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中,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多源一体、丰富多彩”的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本著作透过理论阐发以及对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种种事象的叙述,从中感触到各族先民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深刻的情景与生存、发展的轨迹,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文化生态的理论综述;二是贵州民族文化生态的形成与特征;三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27.5万字
- 会员西双版纳傣泐村寨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地域单位,常是学者观察、研究的整体对象。傣泐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实践,更是人类学者理解人群组织方式、阐释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课题。本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家庭、村寨的社会组织与傣泐神灵崇拜、佛教信仰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阐述,提出傣泐在“欢”的观念指导下,主要是通过仪式实践实现人群的结合,在动态中建立社会秩序的同时,完成理想家园的文化建构。文化14.7万字
- 会员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多样的复合传统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民族文学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讨论民族性的嬗变,进而确立民族文学研究方法、立场和观念的中国话语: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体意识。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总结和命题提炼,第二部分为文学史梳理及专题讨论,第三部分为族别文学现象与个案的具体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样性的民族文学表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核心观点推进并丰富了文化21.9万字
- 会员本书从历史地理学和民族文化地理学视角,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局限,以纳西族活动区域为对象,以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为断限,从纳西族整体观来研究文化演变的时空关系,选取纳西语言、东巴经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物质生活等文化因子,讨论综合文化区与周边文化区互动的关系,并探讨了三个文化亚区划分依据和差异特征。这是第一部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文化28.1万字
- 会员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这种文学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元代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域商业文明的多元冲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这对元代社会环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审美趣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新的文化体系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书探讨的是草原文化对元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元代文学对原有文学传统的继承,文化2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