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城市群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判断

城市群兼具空间和经济双重属性,是区域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空间连绵、地域完整和文明中心的特点。地理学把城市群理解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政治学把城市群理解为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城市群理解为语言、信仰和民族特征相同或相近的人类聚居群落,经济学则把城市群理解为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无论从哪一角度看,城市群都是国家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科教等中心,是社会综合进步的前沿。

虽然,世界各国对城市群的具体判断指标基本达成了共识,包括“城市数量(≥3个)、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个数(≥1个)、人口规模(≥2000万人)、城市化水平(≥50% )、人均GDP (≥3000美元)、经济密度(≥500万元/km2)、经济外向度(≥30% )、非农业产值比率(≥70%)和核心城市GDP中心度(≥45%) ”方创琳,姚士谋,等.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9.等。但事实上,迄今为止,由于各国人口和经济状况不同,所以各国对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仍然没达成统一标准,无法用一把尺子度量。

一、世界城市群的普遍发展

世界公认的六大城市群包括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大伦敦城市群和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为核心(也被称为波士华城市群),涵盖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绵延长度超过965公里,面积为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总面积的1.5%,有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这个都市圈是美国经济核心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30%,同时又是美国的政治、金融和科技中心。其主要特点是圈内各个城市功能单一,都有自己特殊功能和优势产业部门。但城市间分工协作联系紧密,其整体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叠加。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事实上,这是一个以水道相连的巨型国际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由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都市圈组成,包括从千叶向西,经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0%。日本全国11个10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中有10个分布在这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因—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的国际城市群。英国大伦敦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包括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构成,共有伦敦城和其他32个行政区,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在近10多年里,以创意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开始在大伦敦地区异军突起,凭借着每年210亿英镑的产值,目前成为伦敦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不少评论都把世界最酷城市的桂冠送给了伦敦。中国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以及长江北岸苏南的南通、泰州等城市共同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570万。1992年雅典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66个城市群,2000年已达到160多个。Higher Educationand Regions:Globally Competitive,Locally Engaged[R].尽管城市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至少已有五千年,但近200年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更使各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加快网络化发展,预计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接近5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何洪泽.世界加速城市化[EB/OL].[2011-10-3].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4/20010606/482646.ht-ml.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展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平均在74%左右,个别国家,如德国、瑞士、荷兰、奥地利等国已在90%上下,但世界城市化总体上升趋势没有改变。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尤其后发崛起大国成为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阵营,主要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势头强劲;另一方面,世界人口仍然不停地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城市巨型化、连片儿发展趋势。美国大洛杉矶、巴西东南部沿海、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我国的京津冀等城市群,都是接近成熟的世界新兴都市连绵区。所以,世界各国城市化进展速度不同,发展中国家速度稍快,发达国家城市化规模与质量还在进步与完善,目前世界10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有25个,未来新的大都市群还将不断涌现。

虽然城市群发展还存在着生态、交通、居住、发展不均衡等方面问题,但是21世纪城市群进化的脚步不会停止。城市群正在成为“连接全球各种网络的节点”,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心,成为信息时代“流的空间”的焦点与权力中心。姚士谋,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65.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表达了世界人民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强烈心声,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表达了人类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期盼。人类正在从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印度孟买的达拉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罗西尼亚等人口拥挤、资源匮乏、贫民窟等传统城市问题中走出来。科技进步打破了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正在主导产业进行地理空间重组,人类产生了重新塑造城市的诉求,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结构松散、城中有田、田中有城、交通便捷的生态宜居城市群正成为人类对城市的新选择。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就曾表达过生态城市理想。罗马俱乐部(Clubof Rome)是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民间学术组织,也是一全球问题应对的智囊组织。1968年4月,在阿涅尔利基金会的资助下,主要由意大利著名实业家、学者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金发起创立,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目前有成员有100人。它的宗旨是通过对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资源、贫困、教育等全球性问题的系统研究,提高公众的全球意识,敦促国际组织和各国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改革行动,使人类摆脱面临的所有困境。由于它的观点和主张带有浓厚的消极和悲观色彩,所以,也被看作是“未来学悲观派”的代表。主要代表研究报告有《增长的极限》(1972)、《人类处在转折点》(1974)、《重建国际秩序》(1976)、《超越浪费的时代》(1978)、《人类的目标》(1978)、《学无止境》(1979)、《微电子学和社会》(1982)等。但是,老牌发达国家城市改造成本高,难度大,人类这种现代生态化城市蓝图在后发国家对城市群有序调控发展中更有机会得以实现,大学群对科技、生态和创意城市将发挥着智力支柱作用。

二、21世纪我国城市群发展脚步加快

我国城市化水平日新月异,城镇人口比例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51.5%,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5%,2050年达到73%,那时将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相当。陆大道,等.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2-153.到203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候,预计将形成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29个,500万以上人口城市66个,100万以上人口城市358个,可容纳 10亿人口。王建.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大调整[J].中国改革,2005(8):55-56.我国城市群整体发展需求和形态越来越清晰,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多达21项,其中2009年一年就多达 10项。河南、山西、云南、贵州等省还批准实施了省级城市群发展规划。我国“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城市群作为未来经济增长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的战略思想。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又具体规划了“两横三纵” 18个优化和重点开发城市化区,作为我国未来人口聚集、GDP创造和税收核心区。这些都表明我国城市群建设与发展已进入到了战略实施阶段。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是欧盟的2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10倍。如果按照它们当中多数国家的80%城市化比例,我国需要11亿人口的城市容纳量。这相当于17个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群、16个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31个英国大伦敦城市群。我国需要以城市群集约发展模式来节约国土资源,环境友好发展,用尽量少的土地供养又多又有生活质量的国民。目前巴西人均平原面积约为1.5万m2/ 人、美国为1.2万m2/ 人、日本约为830m2/ 人,我国与日本接近,仅为1000m2/ 人,这相当于巴西人均平原面积的1/ 15、美国的1/ 12和欧洲的1/ 10。数据来源:根据各国统计年鉴及相关地理资料综合整理。所以,城市集群发展将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基本方向,到205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城市群数量最多、城市群规模最大,有世界城市群影响力的重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