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城市群视野下的大学群发展新论
- 刘祖良
- 2526字
- 2025-04-02 13:44:58
第四节 我国大学群与城市群的耦合集聚—溢出发展
一、我国城市群地域大学群的宏观区域分布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
东部沿海高等教育相对发达,中部居中,西部最弱,自东向西明显呈“阶梯状”分布。2008年东部沿海11省(市、区),在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上有高校1187所,中部6省有高校844所,西部12省(市、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2%,而高校仅有632所。另外全国高校数量超过100所的省市共有14个,其中位于东部沿海的有7个省市,中部有5省,西部仅有川、陕2省。从高等教育资源的平均水平上看,也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层次。东、中、西部平均每万人口专科在校生比例为226:196:154,博士在校生比例为3:1:1,硕士在校生比例为11:6:6。东部京、津、沪三市,平均每万人口在校本专科生分别为534人、401人和379人,列全国前三名,西部贵州的比例最低,仅为94人,东西部差距基本处于3~5倍之间;平均每万人口在校硕士生数量京、津、沪也是全国最高的,分别为83、39和22人,全国最少的省份是豫、琼、藏,仅为2人,其他省份一般都在3—7人,随着人才水平级别增高,东、西部基本差距也逐步拉大。
(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形成了“一岭两高原”的空间大框架
通过对12项高等教育人力资源指标作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全国有12个省市位居1、2类高等人才聚集区,其中9个位于东部沿海, 2个位于中部、1个位于西部(见表3.2)。2009年我国科技部的《科技统计报告》显示,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其次是江苏、辽宁、浙江。这两种统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已经形成了一条以辽、京、津、冀、鲁、苏、沪、浙、粤为绵延岭脊的东部海岸山脉和中、西部的豫湘鄂、川陕渝两大隆起高原。
表3.2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状况的聚类分析

“一岭两高原”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大空间框架。统计结果显示,“一岭两高原”至少云集了我国68%的科学家和工程师、74%的在学本专科生、74%的在学硕士生、87%的在学博士生、 71%的大学专任教师和76%的高校固定资产。这“三大地带”在高等教育资源数量上占据了全国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它们当中的部分地区也存在着突出的短板问题,如四川、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每万人口或每万元GDP的高等教育资源当量都很低,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比例更低,它们高等教育的上质量、上水平的道路还很艰辛、漫长。
二、我国17个大学群与城市群多极化耦合集聚—溢出格局
(一)我国17个城市群地域大学群的空间分布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以及王建、李廉水、张子云、董青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来判断,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或具备城市群发展潜质的区域有25个,具体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长株潭、北部湾、武汉、石太、关中、中原、川渝、皖江、北疆、松嫩、河套、河西、淮海、环鄱阳湖、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还有以贵阳、昆明、拉萨、海口、银川为中心的首府城市群。根据2009年数据统计,这25个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2%,人口占全国的77%, GDP占全国的98.8%,涵盖了全国82%的地级城市。以城市群格局为基础,根据我国地表形态、亚文化圈和集聚—溢出发展的全国战略布局,可将我国大学群划定为17个,即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中三角(武—南昌)、京津冀、西南(成都—重庆—贵阳—昆明)、西北(西安—西宁—兰州—银川)、松嫩(哈—齐—长—大)、石太(石家庄—太原)、淮海徐州—连云港—兖州)、山东半岛(济南—青岛—烟台)、大海西(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大北部湾(南宁—北海—海口)、中原(郑州—洛阳—开封)、河套(大同—呼和浩特—包头)、北疆(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拉萨,17个大学群拥有全国82%的大学和89%的大学在校生。

图3.4 我国17个大学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二)我国大学群与城市群耦合集聚—溢出发展的未来趋势
根据对我国17个大学群与城市群的地缘特点、发展现状、未来潜力的实证与综合分析,可将它们大致分为三个耦合集聚—溢出层级,基本构成了“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祖国边疆”这样一个梯度空间结构。一级大学群有3个,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二级大学群有9个,分别是辽中南、松嫩、中三角、西南、中原、石太、西北、山东半岛和海西大学群;三级大学群有 5个,分别是河套、淮海、北疆、拉萨和北部湾大学群(见表3.3)。 17个耦合集聚—溢出的大学群与城市群就是耸立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发展的 17座山峰,它们高低水平各不同,东部辐射溢出能力最强、中部居中、边疆或飞地地区相对较弱,但它们对周边地区交错集聚—溢出作用强大,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我国东部还是中西部,海陆、陆陆、空陆三种集聚一溢出模式并进,形成了大学群与城市群耦合发展的多极多轮驱动、全国整体推进的态势。
表3.3 我国17个城市群地域大学群基本状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2009-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1.一级城市群地域大学群是我国国际化综合发展的桥头堡
一级城市群地域大学群是我国水平最高和最有希望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发达中心的大学群。它们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区,以我国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肩负着引领国内其他大学群的使命,对我国整体有辐射带动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大学群与城市群将共同缔造着我国未来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城市群和国际智力中心。
2. 二级城市群地域大学群是支撑我国内陆崛起的“智力引擎”
二级大学群基本分布在珠江、长江、黄河(或陇海铁路)和松嫩(松花江、嫩江)四大流域及交通动脉枢纽等我国中腹地带,区域内人口众多,工业化程度较高,是我国大学群“陆陆溢出”主体,是联系中西部的交结点,对带动我国内陆经济最具优势和潜力,中西部内陆发展智力关键在于二级大学群。
3. 三级城市群地域大学群将成为内陆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中心
三级大学群,地处偏远或者属于极化发展区周边的“飞地”,大都与禁止或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的核心城市群耦合在一起,多属于我国边疆地区大学群,对边疆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最有希望做出特色发展成就的大学群。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国际交通网络的连通和经济往来增多,三级大学群将成为我国内陆国际文化教育中心,是联络我国内陆国际化发展的枢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