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史
- 王圆圆
- 20字
- 2025-02-14 18:56:30
第四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管理思想(1895—1927)
一、时代背景
洋务运动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又称“维新派”)经济管理思想,也就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它反映着当时刚刚转化为资产阶级分子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商人、地主和官僚的利益要求。
随着维新运动的发展壮大,仅仅向西方学习“西艺”的洋务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指责,他们认为学习西方的重点在“政”而不在“艺”,在“制度”而不在“技术”。资产阶级改良派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要求把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入中国,建立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使中国成为富强的国家。为了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减轻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并企图在不触动清政府君主政权和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以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分享某些政治权力。改良派认为,西方列强强盛的原因“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因而教育的落后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之所在。而西方教育的先进不仅表现在内容的先进上,更重要的是一整套教育制度的先进。因而中国教育要全面向西方学习,而不能只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在康有为、梁启超带领下,改良派重点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启蒙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发展历程来看,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在1884年中法战争以前,曾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但由于两者在对待“中学”与“西学”态度上的差异,因而从中法战争后开始从洋务思想中分离出来,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这种分离的过程是从批评和抨击洋务运动开始的,到1895年甲午战争之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已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独立的政治派别。其显著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政治上的“君民共主”和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的形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终于和洋务派分道扬镳,发起了变法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管理思想,当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开路作用。可是它又存在着对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妥协性,到辛亥革命前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互相联络开展起向清政府乞求立宪的“立宪运动”,成为阻止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股势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管理思想反映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人物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下面分别介绍其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