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需求分析

一、创业的概念

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特有的研究视角,运用本领域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对创业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下面就按照各个学科分类对创业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简要阐述。

1.经济学

回顾创业研究的历史,企业家和创业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提出来并使用的。R.Cantillon认为,企业家在市场交易中以商品的价格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然后再以不确定的价格把相应的产品卖出。秉承Cantillon的理论,熊彼特(A.Schumpeter)、奈特(F.Knight)、冯·米塞斯(L.von Mises)、科茨纳(Kirzner)等学者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创业观点(Hebert & Link,1989)。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来源于创业,创新应该成为评判创业的标准。在他看来,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创业活动则是创造竞争性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奈特认为,企业家应该是那些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承担风险并进行决策的人。企业家在执行价格体系的某种功能时,面临着不确定性,而其报酬就是产出的市场价格与固定支付之间的差价。米塞斯认为创业的因素体现在人类征服困难的一切活动当中。科茨纳在米塞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家具有捕捉市场获利机会的“机敏”(alertness)。他认为,企业家能够利用自己特有的知识来识别这种机会,并通过对机会的开拓获取回报。

2.心理学

早期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企业家概念和特征成为社会科学理论解释企业家个性特征和行为的起点。心理学家试图通过对企业家心理特征和功能方面的描述来解释创业现象。他们利用个体所拥有的特性,比如成就需要、自主需要、制控信念、决策、创造的欲望和自信心等,作为评判企业家的标准。因此,对人格特性的研究就逐渐成为了甄别企业家与非企业家的一种工具。Shaver和Scott(1991)强调了创业的社会认知理论和归因理论的重要性,他们在研究选择的问题时,把注意力聚集在动机过程和可感知的控制上,并考察了个体的持久能力影响创业行为的可能性,指出动机变量能够对个体的行为选择造成影响。还有学者通过对决策的认知过程研究,强调了创业认知和企业家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家的个性特征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来优化其创业决策的效果。

3.社会学

社会学家更倾向于把创业现象和相关的问题置于一个社会背景下来研究。他们从企业家群体的角度,把创业行为解释为一种处于劣势的少数团体寻求改变现状的一种手段,并认为,由于企业家出于失去或面临着失去社会地位的境况,所以他们才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但是,以硅谷和128公路为典型的创业扩散观点,印证了企业家并不都是为形势所迫的。实际上,创业是通过其他渠道对社会缺乏流动性的一种回应。Reynolds从三个方面归纳了社会学在创业研究上的进展。首先,由于当今创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的假设,即大规模生产型组织在社会中具有绝对经济优势的假设。其次,影响创业的许多社会因素受到更多的关注,例如现代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非正式经济问题,以及组织的群体特征和生态境遇等。最后,关于如何建立创业的行为模式方面,社会学就尝试了人口统计特征对创业的影响,并把社会网络与创业行为结合起来研究。

4.人类学

人类学的方法在解释经济发展过程时突破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把企业家视为在社会秩序中创造变革。人类学家把创业者视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经营的决策者,并提出了创业情境模型。他们用“机会结构”(opportunity structure)来描述这种背景,即知觉与可获得的资源相联结的机会的存在。机会结构不仅包括经济机会的客观结构,还包括在系统中参与者感知和捕捉这些机会的各种能力和结构。他们认为,几乎每个人的机会结构都是不同的,而不同的机会结构又使得相似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反过来,个人的机会结构也受到受教育程度和从业经验的影响。另外,社会规范和传统也能够对创业产生作用。

5.管理学

管理学主要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创业,管理学家更感兴趣的是企业家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的创业行为。管理学把创业视为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组织类型内部的管理过程。得益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对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管理学科的诸多领域中(主要包括组织行为理论、营销理论、财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涌现出了大量的创业研究文献,其中,战略管理理论对创业现象的研究格外值得关注张健,姜彦福,林强.创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动态.经济学动态,2003(5),72.

学术界对“创业”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罗伯特·荣斯戴特指出创业是一个通过创造来增加个人价值和财富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霍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独立的或者存在于组织中的个体追捕和获得机会的过程,与个体当时拥有的资源没有关系。

“创业”包含企业经营活动的六个层面:管理的概念、战略导向、发现机会、致力于机会、资源控制、资源配置概念。杰弗里·A.蒂蒙斯认为:创业可以使注重方法、机会驱动与领导相平衡,它是一种推理和思考的行为方式,它不仅可以给所有者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还可以使价值增长以及实现和更新。郁义鸿等人指出创业不仅是一个发掘并捕捉机会的过程,创业还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出新的服务或产品,实现和增加其价值。宋克勤把创业定义为创业者通过捕捉和识别商机,利用已有的资源来提供一定服务和产品,以此创造并增加价值的过程。王会龙(2006)结合阿马·比哈德等人的观点,总结了创业的定义,他认为创业的核心要素是机会识别,创业是一个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内在价值的过程。湛军(2007)指出创业是创业者以一个既定目标为导向,通过运用自己的管理组织、资源整合和环境适应等能力,将市场潜在的机遇或者需求与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并承担因此产生的各种潜在风险,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目前我国学者对创业的概念同国外的观点大致相同,把创业界定为经济学概念。纵观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创业的定义,可以看出,随着对创业活动的深入考察和研究,创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升华。结合上述观点,本文整理了关于创业的含义。

(1)创业是一种活动,即创业是一种开创新事业但不局限于创建新企业的活动。

(2)创业是一个过程,即一个始于从变化的环境中产生有利于价值创造并回报社会的机会,经过整合资源使得有用的新创意转化为现实最后实现价值的过程。

(3)创业是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即受到机会驱动并以机会而非资源为中心的行动方式。创业是一种边行动边思考的行动方式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32-33.

二、创业者

创业者是从法文“Entrepreneur”翻译而来,“Entrepreneur”又由“Entre”及“Preneur”两个单词组合而成。“Entre”英文注释为“to take between”(在之间),“Preneur”英文注释为“taker”(接受者),组合起来后,法文的“Entrepreneur”字面理解应该是来往于两地或双方的人,但法文原意为“领导军队远征的人,也包括从事冒险活动的殖民者”,倾向于中文“冒险者”的含义。美国传统字典,给“Entre preneur”的解释是“A person who organizes, operates, and assumes the risk for a business venture”,即组织管理企业并承担商业风险的人。

创业者一词由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于1755年首次引入经济学。1800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首次给出了创业者的定义,他将创业者描述为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并认为创业者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代理人。奈特(1921)赋予了创业者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认为创业者要承担由于创业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熊彼特(1934)和Schumpeter(1971)则认为创业者应为创新者。后来创业者概念中又加了一条,即具有发现和引入新的更好的能赚钱的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能力。总之创业者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创业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资源等。其中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承担个人钱财、声誉以及放弃其他工作机会等风险从事创业活动,在创业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推动和领导作用,包括商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企业组织的创立、融资、产品创新、资源获取和有效配置及运用、市场开拓,等等。创业者的素质和经验直接决定创业的成功与失败。风险投资家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评价的要素就是创业者及其组建的团队,然后才是技术先进性、产品独特性和市场潜力及赢利前景等因素。

约瑟夫·R.曼库索曾说过:“他既不是只懂得喋喋不休评头论足的评论家,也不是只找个安全的地方作壁上观的旁观者,财富只由那些在竞技场上与污垢和灰尘搏斗、付出辛勤血汗的实干家所创造,他们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是知道最高的顶峰、最深的谷底和拥有巨大的热情的创造者,是为了值得的事业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的创造者,毫不例外,他们失败多过成功,甚至在不景气白手起家创业之后更体会到这一现实,但是当这些财富的创造者失败时,他们至少败得有风度、优雅,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他们的失败只不过是一块休息地,不会是一辈子都会停留的地方。他们的世界永远不会有那些既不知道胜利又不知道挫折的人,每周接受薪酬却不顾他们每周业绩的人,以及吃里爬外的人,这些实干家是创造者,无论他们命运如何,他们都不是坐享其成者,因为属于他们的世界是太阳底下最独特的地方,他们就是企业家。”

创业者是能从别人只看到混乱或骚乱的地方发现机会的人。他们是商场上引起变化的积极刺激因素。他们被喻为挑战自我、突破障碍的奥林匹克选手,漫长跑道中与痛苦作斗争的长跑运动员,使不同的演奏技巧和声音协调为一个融洽的整体的交响乐指挥家,不断提高速度和挑战胆量极限的一流飞行员。无论这种比喻有多么过分,创业者都是现代商场中的英雄,因为他们多多少少符合这些比喻。他们以惊人的步法开创企业、创造新的工作。创业者的热忱和动力推动着商业世界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挑战未知的领域并不断创造未来。

既然我们都知道,创业者注定要面临诸多的风险和困难,那么对于创业者本身素质和人格特质必然有一定的要求。事实也证明,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或做企业家。如有些人的主要天赋是管理和激励他人,在现有的组织中能找到展示这些技能的良好舞台;有些人将稳定性看得非常重要,创业的风险太大与他们的习惯不符;有些人喜欢埋头研究,不喜欢与琐碎事务打交道,创业的奔波操劳使他们难以胜任。

最好的创业者能察觉到他们自身、伙伴、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他们能冷静地分析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不自欺欺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功的创业者自信心高,他们不相信事业的失败取决于命运的安排或其他外界因素,他们认为自己具有影响结果的能力,具有成就动机,愿意负起个人责任,并高度自信。这种远见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的能力,使得创业者更能放松自己、更能笑口常开、更能在不利的条件下开创有利的事业方向。

从人生层面来说,创业可以改变人生,创业可以点亮人生,创业可以辉煌人生。通过创业,能够有效实现人生价值,把握人生方向。

(一)创业可以充分发挥自我才能

许多上班族之所以感到厌倦,积极性不高,重要原因之一是个人的创业得不到肯定,个人的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工作缺乏成就感,而创业则完全可以摆脱原有的种种羁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最大潜能,提高个人价值。

(二)创业可以积累财富,拥有自主人生

成功创业能够改变工薪阶层的窘困,可以为寻找出路的大学生另辟蹊径。无论何种动机和意愿,开创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既能满足自我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社会提供一系列的就业机会,终究是一件造福当下甚至惠及未来的好事情。不仅如此,还可以摆脱上班的约束,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完美的体现。

(三)创业可以享受过程,激励人生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可以感受到无穷的变化、遇到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这本身就是令人兴奋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为日后的成功和长足发展奠定根基。创业还能够使个人有足够的机会和潜力回馈社会,造福一方,从而获得极高的成就感。创业更能使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获得乐趣,能够激励自己不懈怠、不骄傲,一路踏实走下去。

总之,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岗位胜任力

(一)岗位胜任力内涵

胜任力这个概念是由David C.McClelland最先提出的,1973年McClelland教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他指出了传统方法中以智力作为测量标准的局限性,以第一手材料发觉能够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及其行为特征,应该评价胜任力而不是智力。胜任力这个概念自从David C.McClelland 教授提出后,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其定义学者们分别有自己的看法,尚没有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权威的定义。本研究范围内,胜任力主要是从两种不同的维度来设定定义的:一种是从人的特征的角度出发,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其典型的代表为“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另一种从人的行为的角度出发,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胜任力是一种明显的、能使个体胜任完成某项工作的行为”。具体而言,国外学者们对胜任力作出的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理论界公认,David C.McClelland教授是第一个提出胜任力概念的人,是胜任力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胜任力就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4.

在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胜任力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王重鸣(2000)认为胜任力所包含的价值观、个性、动机、能力和技能、知识等与能否产生高绩效是非常相关的。仲理峰、时勘(2003)指出作为个体深层次的、潜在的行为特征,胜任力是可以把工作绩效优异的个体与工作绩效普通的个体区分开来的。彭剑锋(2005)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个性、技能以及知识等驱动力特征的综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特征可以驱使个体产生高绩效,也可以决定或者区别个体绩效差异。章凯(2004)指出,胜任力是那些绩效优秀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行为特质,是在一定的组织文化氛围中和工作岗位环境中产生的、并且能够进行预测的、能够区别绩效的个体特质。

研究者们一致认同胜任力应该包括技能、知识、特质和动机等要素。综合这些要素,本论文把胜任力定义为:胜任力是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本文就是基于这种定义而展开研究的。

(二)岗位胜任力特征

从相关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这三个原则来看,胜任力的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景条件。

1.个体特征

个体特征指个体能够(可能)做的事情,也就是“胜任力”中的“力”。个体特征表明的是个体所特有的特征,最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这个重要特征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工作行为。个体特征包括以下5个方面:(1)技能(个体完成心理任务或者特定生理的能力); (2)知识(专业领域的信息、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可否用知识指导个体行为的能力); (3)自我概念(个体的价值观、态度及自我形象); (4)特质(个体对情景或相关信息的一致性反应及其生理特征); (5)动机/需要(个体行为的内部驱动力)。

这五个特征构成了胜任力结构的基础,其中,技能和知识是外在特征,特质和动机深埋于内心世界,是更深层次的内容,自我概念则位于两者之间。我们可以用培训等形式去改变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于知识和技能,价值观较难改变,但是仍然是可以改变的。而个体最为核心的动机和特质处于最中心的层次,不易发展。

2.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指个体会去做什么事。这可以理解为可以在某种特定情景下个体对知识、动机、态度、技能等要素的实际运用。并且在类似的情景下这种行为特征是会重复出现的。和胜任力相联系的行为特征可以概括为在类似的情景下可以实现更好效果的行为。

3.情景条件

情景条件:胜任力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表现出来。研究资料显示,在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职位的胜任力特征模型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研究者们把胜任力的概念放在组织、职位和人相匹配的架构中。

四、创业胜任力

查德勒和汉克斯(Chandle&Hanks)于1993年最先提出创业胜任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随着创业个体对整个市场的了解不断加深,这种能力也会不断加强。

Bird(1995)提出,从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两个方面来看,创业胜任力是创业者能够创业成功所需的全部能力,是专业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的综合表现,它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培训经历和创业者经验等。

Thomas W.Y.Man, Theresa Lan, K.F.Chan(2002)认为创业胜任力是指创业者在组织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能力,是一个人达到高绩效的个人特质,包括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等。

Cinthia(2003)提出了创业团队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创业团队胜任力是指团队和团队成员在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原则、行为、态度和概念。

刘帮成、唐宁玉等(2003)指出,基于创业是一种过程行为,创业胜任力包括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个体层面是指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胜任力;组织层面的创业胜任力是指能够影响组织内部所有创业行为能否成功实施的各种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组织价值观、市场地位、市场形象、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及其他资源等。

张炜、王重鸣(2004)指出,对中小企业来说,创业胜任力不仅是创业团队或者创业家依靠本身能力来获得组织竞争优势的过程,它还是创业团队或创业家取得动态、持续创业绩效的能力。从创业过程来看,创业胜任力是创业者能够创业成功所需的全部能力,是专业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的综合表现,它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培训经历和创业者经验等。

冯华和杜红(2005)认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主体在创业的过程中完成创业工作并获得优异创业绩效所表现出来的在特质、能力、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识别和捕捉商机,取得与整合资源等能力,其构成有机会、组织、战略、关系、承诺、情绪、概念和学习这八个方面的胜任力。

观察以往的研究,学者多将创业活动主体作为创业胜任力的界定基础。目前,学术界对将创业胜任力从创业主体上分为组织层面的创业胜任力和个体层面的创业胜任力这种观念比较认可,并且,多数研究都侧重于个人层面。基于此,本文研究就是将重点放在个体层面上的创业胜任力。

五、创业胜任力的内涵

在相关的实证研究基础上,Thomas访问了香港的部分服务业管理人员将近200次,提出六维度模型,即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组织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机会胜任力和概念胜任力。这是目前运用最多的创业胜任力特征模型。

仲理峰、时勘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对十八名家族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进行了调研,他们建立的模型包括捕捉机遇、主观能动性、权威指南、信息获取、组织意识、命运、自我控制、慈悲关怀、自我认同、对他人的影响和独立学习等11项胜任特征。

冯华和杜红在研究创业胜任力及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由八个维度构成的创业胜任力模型:组织胜任力、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情绪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概念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并且将每个维度的特征提炼出来(表1-1)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 (6):17-18

表1-1 创业胜任力的特征表现与维度

创业能力是个人或团体在从事开拓性活动中所具备的情志和技能,是创业者在纷繁芜杂的环境与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定的开拓性、集中的表现力和高度的综合性。它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当代创业实践看,本文认为创业者必须具备以下九大能力。

(一)自控能力

创业是一个整合和驾驭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不断追求成功的艰难过程。创业者要有效地管理别人和各种其他外部资源,首先必须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应该肯定,自控能力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创业者的必备能力。凡成功的创业者无不具备出色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表现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稳定的积极情绪状态、一致的敬业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可靠的人格特征,这些都是充当优秀领导者的基础。

调查发现,在我国,被称为“80后”、“90后”的新生代独生子女人群普遍有“小皇帝”的童年经历。他们往往养尊处优,与生长于艰苦环境的人们相比,其自控和自律能力相对较弱。如果要创业,显然首先要在提高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上下功夫。不能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创业人才。

(二)谋划能力

创业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战略,而人和财是战略的两个核心要素。创业家的谋划能力表现在: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安排,确定竞争战略,构建和积累企业的竞争优势等。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必须认真谋划的重要课题包括:我们拥有什么资源?能够做什么?擅长什么?在目标市场中,有哪些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与竞争对手相比较,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在价格、质量、响应速度上是否有优势?我们凭什么赢得客户等。市场“不相信眼泪”,只有在创业前认真谋划,我们的创业行动才能减少盲目性,多一线成功的希望。

(三)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表现为学习的态度、效率和学以致用的实际效果。有许多专家指出,在竞争加剧的知识经济时代,“比竞争对手更善于学习”或者就是唯一可靠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善于学习比愿意学习更重要。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知识增长迅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环境复杂多变,不学习必将落伍。创业者面临着大量未曾经历过的新课题、新挑战,而且必须掌握有效的解决方案,必须善于学习掌握最新变化,不能指望直接照搬某种固定模式而成功。

创业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够站稳脚跟,才能实现事业发展。

(四)创新能力

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发展经济学家熊彼特强调,“创新”是企业家的核心使命和必备素质。创新理论认为,只有打破固有的经济循环,在经营实践中不断引进新要素,并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配称为“企业家”。世界知名企业家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与他们所一贯奉行的独特创新理念、创新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注定会遭遇严峻挑战。优秀的创业者应当是具有创新精神、并能够带领企业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创新能力体现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是创业家的灵魂。创业者凭借创新能力,往往能抓住容易被忽视的市场机会,避开别人容易犯的错误,从而赢得相对优势。

创新有风险,因而需要胆略、毅力和勇气,需要大胆挑战“想不到”和“不可能”。创新需要知识和智慧,需要能力积累。创新能力越强,创新就越容易。创新和创新意识有关,与时间地点无关。创新始于创意但不停留于创意。创新是创意+行动。创新是创业者的永恒使命,创业者应当乐于全面创新和持续创新。

(五)沟通能力

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强调:“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杜邦公司前执行总裁夏皮罗认为:“沟通是管理的关键,如果把最高主管的责任列一张清单,没有一项对企业的作用比得上沟通。”

提高沟通的要领是:第一,学会倾听,成功的沟通总是起于倾听、终于回答;第二,善于表达,提高语言表达的针对性、准确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做到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第三,恰当反馈,要善于换位思考,准确领悟对方的需求、意图和情绪状态,给予恰当的共鸣和反馈;第四,促成合作,商务沟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于增进理解与互信,在于达成共识、促成合作共赢;第五,重视人脉,人际关系在创业中的作用逐渐加大,人脉资源已经日益成为创业信息、资金、经验的源头。一位资深人士总结出一条经验:创业中许多问题的解决,Know-how不如Know-who,也就是说,人脉比知识更能影响竞争的胜负。

(六)理财能力

资金短缺是多少创业者必须面对的主要创业难题,理财能力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重要基本功,缺乏理财能力的人,其创业成功的希望还是很渺茫的。所有创业者必须凭借充分的理财能力,把握创业企业的现金流,学会运用资本、资金和人脉杠杆,按互利互惠的市场规律整合、聚集和运作好各类经营资源。

创业者应当自觉培养对数字和报表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数据是理财的重要工具,创业者的理财能力不仅体现在看懂财务报表、理解财务原则、办理日常会计业务,更重要的是借助数据做好财务分析、规划、检查和管理,利用数字来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找准企业经营中的问题,控制财务风险,降低经营管理成本,精确评判经营绩效,推动经营业绩持续改进。

理财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当事业发展起来之后,随着资金流的不断扩大,创业家依然能够自如地驾驭。缺钱的时候理财能力重要,钱多起来之后理财能力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为财富意味着责任。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家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缺钱,而是因为钱太多,超出了自己的理财能力。

(七)领导能力

创业者最大的本事,应当就是能够团结带领一帮有本事的人来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现代企业竞争表面上是单一的企业与企业,或者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资源网和资源网之间的竞争。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今,成功不再是个人的事,单纯依靠自身资源就能够创业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已经走进了靠团队制胜的新时代。

可以说,建设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是创业者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基础,除非只满足于永远当个个体户,要想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掌握驾驭团队的领导能力。离开了优秀团队,新创企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无本之木、难以为继。许多创业者之所以最终惨遭破产的厄运,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建成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

(八)耐挫能力

有统计显示,我国初次创业的失败率达70%以上。可见,挫折和失败是中外创业者必须时刻面对的“家常便饭”,没有足够的耐挫能力就不可能在艰辛的创业道路上坚持下去,不可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美国硅谷被誉为“创业大本营”。在这里,每年有90%的新创企业破产,但也有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实现各自的致富梦想。如今,硅谷依然堪称全世界最伟大的创业家乐园。美国知名创业教练约翰·奈斯汉说:“造就硅谷成功神话的秘密,就是失败。失败的结果或许令人难堪,但却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在失败过程中所累积的努力与经验,都是缔造下一代成功的宝贵基础。”

成功需要积累经验,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失败中跌打滚爬。不允许失败,就是不允许成功。失败是成功的阶梯。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财富,不断前行,才可能到达成功的巅峰。

(九)应变能力

管理学家认为,21世纪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凡事都会改变”。我们创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的目标、策略和方法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创业者要善于观察形势,能够认识和把握客观环境中变与不变的东西,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主流。不仅逆境中要主动应变,顺境中也需不断创新和应变,否则,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未来的失败。

引入新要素的创新是应变能力的重要表现。创业者一定要敢于尝试、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商务活动中的一个新理念、新项目、新技术、新市场、新资金渠道的发现和利用,都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生存适应能力。只有针对具体的变化提出应对措施,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