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壮医关于人体构成的理论

第九章 三道两路

三道,是指谷道、气道、水道,简称为三道。两路,是指龙路、火路,简称为两路。

第一节 谷道

一、谷道的概念

壮医把食物进入体内得以化生营养物质的通道称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主要指食道和胃肠。专家考证认为,壮医对谷道的认识与壮族的稻作文化背景有关,壮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五谷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人通过水谷得天地之气以养而有生长壮老已等生命活动。因此,壮医把人体摄入水谷,化生营养精微的通道称为谷道,谷道化生的枢纽在肝胆胰。

二、谷道的功能

谷道的功能主要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人要维持生命就必须不断地摄入养分,食物是人体养分的主要来源,其化生主要在谷道进行,包括消化和吸收两个过程。消化,是指食物进入谷道,经过谷道器官的运化,被分为清者和浊者的过程,食物中的清者为营养精微物质,食物中的浊者为粪便废物。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清者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布全身,营养四肢百骸的过程。消化和吸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消化是吸收的前提,消化不好则吸收不良;吸收是消化的目的,吸收不良也会影响消化。食物经口咽、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消化,进入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为营养物质,通过龙路输布全身,发挥营养作用;浊者经“咪虽”(肠)变为废物排出体外。谷道功能异常主要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可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的病症,如呕吐、泄泻、腹胀、食积、便秘等;谷道长期功能低下则吸收不良,易导致虚病,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

第二节 水道

一、水道的概念

壮医把人体内水液运行和输布的通道称为水道,壮语称为“条口罗林”,从实际来看,壮医所称的水道主要指出水的通道,即尿道,调节的枢纽在肾与膀胱,进水之道主要在谷道,水道与谷道同源但分流,水液也需通过谷道进入人体,经谷道吸收后才能参与营养人体,其废者或多余者才能进入水道,从水道变为尿液排出。

二、水道的功能

水液输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壮医对其细节没有更多的认识,但大略可归纳为水的摄入和水的排出两个方面。水的摄入主要是谷道的功能,因为水液是从谷道吸收;水的排出主要是水道的功能,水进入谷道经吸收后,多余部分及废物进入水道,经肾与膀胱的进一步作用而排出体外。当然,水排出也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如汗的蒸发等,但从水道的功能来说,主要是排水,要维持水道正常的排水功能,除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外,还有赖于谷道、气道、龙路、火路的参与,其过程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从功能来看,水道以“通”为用,但也不能失禁,水道功能失常可出现水肿、排尿困难、尿失禁等病症,砂石结聚于水道还可能发生石淋、砂淋等病症。

第三节 气道

一、气道的概念

壮医把人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称为气道,壮语称为“条口罗嘿”。气道的进出口在鼻与口,交换的枢纽主要在肺。

二、气道的功能

气道的主要功能是进气和出气,也就是吸入自然界清新之气,呼出人体内的浊气,实现人与自然的气体交换。人通过气道与自然相通,人以自然之气以养,人与自然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包括吸气与呼气两个过程,人通过呼吸,吐故纳新,维持正常的生命进程。呼吸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是组织器官维持生理机能的必要条件。呼吸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自然界清新之气,通过气道进入体内,经过肺的作用,通过龙路输布全身,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浊气也归聚到气道,通过气道排出体外。所以,气道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进气和出气。气道功能异常,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病症。气道阻塞,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

第四节 龙路

一、龙路的概念

壮族传统认为龙是制水的,血在人体内流动,就像水在江河流动一样,需借助一定的通道,有一定的约束。壮医把血在人体内运行的通道称为龙路,又称血脉、龙脉,壮语称为“口罗隆”。龙路有干路、支路,形成网络,遍布全身上下内外。龙路的中枢在心,血能在龙路内运行,主要是心气的推动,在心气的推动下,血顺着龙路的主路和支路流遍全身,又从全身流回支路和主路,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生命终结。

二、龙路的功能

龙路的功能主要是作为血液循行的通道,为人体输送营养,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把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些废物输送回气道、水道,再通过气道、水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正常的吐故纳新。龙路功能失常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龙路瘀阻,瘀血内生,机体失养,发生麻邦(偏瘫)等病症;二是龙路失约,血不循路,发生各种出血病症。

第五节 火路

一、火路的概念

壮医认为,火路为人体内传感之道,用现代语言来说为“信息通道”,壮语称火路为“口罗啡”,取火为触发之物,其性迅疾(火速)之意。其中枢在“巧坞”(大脑)。

二、火路的功能

人能够感知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并沟通内外的联系,主要靠火路起作用。火路同龙路一样,有干路与支路遍布全身,使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能感知内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经中枢“巧坞”(大脑)的处理后做出适当反应,使人能够适应内外界的各种变化,保持天、人、地三气的同步平衡。

火路传递人体的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属性的个体感受,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的感受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判断。感觉和知觉产生的基础是人的感觉器官包括五官、皮肤等。壮医认为,来自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信息,通过遍布全身的火路传至“巧坞”(大脑),并由“巧坞”(大脑)做出反应。人体是由三道两路、气血水精、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多个组织器官构成的整体,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需相互配合才能维持人体内的同步和人与外界环境的同步。这种配合及联系需要通过火路来实现。人体各组织器官通过火路的联系保持生理状态,人体各部与外界环境通过火路的联系保持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火路是人体联系上下内外的感传系统,主要功能是传递及处理信息,维持人体内部的同步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同步平衡。火路功能异常,人体就会失去对内外界信息的接收、反应、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导致疾病发生甚至死亡。

第六节 壮医对三道两路理论的运用

一、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道两路理论用于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四个方面。一是沟通内外。三道相对“开放”,偏重于沟通人与外界的联系;两路相对“密闭”,偏重于沟通人体内部的联系。通过三道两路的作用,实现天、人、地的三同步。二是联系全身。龙路、火路的各级支路遍布全身,把人体联系成一个整体,人体各部分共同维持人体作为整体的生命活动。三是化生滋养。谷道、气道主化生,吸纳天地之精华,化生气血;龙路主运载,运行气血滋养全身。四是排毒御毒。三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是抵御外毒的第一道屏障,人体脏腑组织在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糟粕废物以及外侵、内生之毒,也通过相关的“道路”排出体外。

二、概括疾病的病位

“道路”往往是毒邪侵犯的部位及传变的路径。三道与外界直接相通,外毒入侵,常先犯三道,引起三道疾病。如风毒外袭,常首犯气道,引起咳嗽、气喘等,食物中毒;首犯谷道,引起呕吐、屙泻等。两路位于人体内部,若正不胜毒则毒进,毒传至两路,引起两路甚或内脏病变,故两路及内脏病变病位在里,病情相对较重。如风毒外袭,初犯气道,如果治疗不及时,风毒有可能传入龙路、火路,引起血液运行的异常或信息感传的异常等疾病。

三、解释疾病的发病机理

疾病主要是因毒而致,毒既可外来,又可内生,毒常借三道两路为其传递路径,外毒一般通过三道入内,阻滞于三道,或沿三道入里传至两路,阻滞或破坏两路,从而引发相应的病变。如风毒、痧毒常循气道而入,蛊毒、食物中毒常首犯谷道,湿毒、结石常堵塞水道,某些邪毒往往循皮肤而入侵犯两路。毒邪不仅沿道路入侵,而且往往循道路传变。入侵三道之毒可内犯两路,内犯两路之毒也可传至三道,无论何种毒邪入侵或传变,均可引起三道两路一处或多处失调,使阴阳气血失衡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生之毒可直接阻滞三道两路。阴阳气血失衡是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三道两路瘀滞不畅或功能失调是阴阳气血失衡的重要原因,阴阳气血失衡反过来又可加重道路的不畅和失调,三道阻滞可致气血偏衰或偏亢,两路不畅可致气血瘀阻。

四、指导临床辨病

根据“三道”“两路”理论,对相关疾病辨为气道病、谷道病、水道病、龙路病、火路病进行归类。气喘、咳嗽、咳痰、发热、鼻翼煽动为气道病,呕吐、排便异常、脱肛为谷道病,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为水道病,各种出血为龙路病,麻邦、感觉异常为火路病。

五、指导疾病防治

一是阻断毒邪循道路传变。如瘴气雾露迷蒙的早晨,古代壮族人外出赶路时,常口含生姜以散寒辟秽,防止瘴毒从口鼻而入引发瘴病。若被暴雨淋湿,常以姜葱煎汤沐浴,并以姜糖煎汤热服,可驱散风寒湿邪,防止风毒侵入气道引起伤风感冒。二是疏通道路。在治疗时强调疏通道路,通过三道两路把毒邪排出体外,如用药线点灸治疗各种痛症,以温热和药效对穴位的刺激,通过道路的作用,调整机体功能,使毒邪化解或从道路排出体外。三是指导用药。如用调气理气药、解表药治疗气道疾病,用健胃消食药、润下泻下药治疗谷道疾病,用利尿通淋药治疗水道疾病,用消肿止痛药、止血生肌药治疗两路疾病等。

六、指导保健养生

三道通畅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三道通畅即谷道、水道、气道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则天、人、地保持同步运行,人处于健康状态。壮医认为,三道吸纳自然之气或水谷精微,扬清弃浊,对养生保健最为重要。饮食有节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广西巴马长寿老人在养生保健方面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巴马长寿老人的饮食主要有以下特点:粗、杂、素、淡、鲜,同时,他们不挑食、不偏食、不嗜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对于保持人体的谷道通畅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道”“两路”理论是壮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三道两路重在一个“通”字。谷道要通,著名壮医罗家安在他的手抄本《痧症针方图解》中就说到,“起风病忽然肚胀,病情危重,若有矢气为吉祥之兆也”。也就是说,谷道以通为顺。气道要通,气道不通则气无以进出,生命无法维持。水道要通,水道不通则水有进无出必成尿闭或水肿。龙路要通,龙路不通则气血无以输布,人无以养。火路要通,火路不通则内外刺激及信息无法传达。可见,对三道两路而言,“通”是最关键的,一通则百通,三道两路通,则人与天地能保持同步平衡,人就能保持健康状态,三道两路不通,则天、人、地不能保持同步平衡,就会发生疾病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