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脏腑官窍

壮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一些人体结构方面的知识,如战国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创作的花山崖壁画上的人像各部大小、比例适中,位置准确,反映了早期壮族先民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北宋庆历年间,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宜州发生了一起较大规模的人体解剖事件,当时的统治者杀害了农民起义领袖欧希范等人,对遗体解剖绘成《欧希范五脏图》。据考证,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张人体解剖图,不仅对壮医有较大的意义,而且对中医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映出壮族先民对人体解剖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第一节 脏腑

脏腑是壮医对位于颅内、胸腔、腹腔相对独立的实体器官的统称,这些实体器官分别归属于三道两路相应的系统,一般来说为三道两路的枢纽,对三道两路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巧坞

壮语称头颅为“巧”,称颅内容物为“坞”,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情志活动的意思。“坞”归属于火路,为火路的中枢,其功能为感知来自内外的各种刺激信息并做出反应。对精神情志异常,壮医称为“巧坞乱”或“坞乱”,即总指挥紊乱之意。

二、咪心头

壮语称心脏为“咪心头”,有脏腑之首之意。咪心头归属于龙路,其主要功能为主宰血液在龙路网络内的运行,通过心气的推动,血液通过龙路到达人体各组织器官而发挥其营养作用,同时,把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些废物带到气道、水道再排出体外。

三、咪钵

壮语称肺为“咪钵”。咪钵归属于气道,通过鼻口与自然界相通。咪钵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通过咪钵实现人与大自然的气体交换,即通过咪钵吸入自然界清新之气,排出人体内的浊气。

四、咪叠

壮语称肝为“咪叠”。咪叠归属于谷道,主要功能是通过疏泄调节气机,协助谷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疏泄失常会影响消化吸收,肝气抑郁可致食欲低下甚至茶饭不思。

五、咪背

壮语称胆为“咪背”。咪背归属于谷道,主要功能是协助谷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咪背功能异常可致消化吸收不良。

六、咪曼

壮语称胰为“咪曼”。咪曼归属于谷道,主要功能是协助谷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七、咪隆

壮语称脾为“咪隆”。咪隆归属于谷道,主要功能是协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八、咪胴

壮语称胃为“咪胴”。咪胴归属于谷道,主受纳和腐熟食物。

九、咪虽

壮语称肠为“咪虽”。咪虽归属于谷道,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精微,排出食物残渣。

十、咪腰

壮语称肾为“咪腰”。咪腰归属于水道,主要功能是司水液的调节,尤其是水液的排出。

十一、咪小肚

壮语称膀胱为“咪小肚”。咪小肚归属于水道,主要功能是与肾一起司水液的调节,主要是水的排出。

十二、咪花肠

壮语称妇女胞宫为“咪花肠”。咪花肠属生殖系统,独立于三道两路之外,主要功能是司孕育。

综上所述,脏腑有各自的功能,除咪花肠外,绝大部分脏腑分属于三道两路系统。各脏腑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状态,如消化吸收就涉及胃肠、肝胆胰脾等多个脏腑。当脏腑实体受损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壮医所称的脏腑都是独立实体,不强调相互络属、表里对应的关系。

第二节 官窍

官窍是壮医对目、耳、口、鼻、咽、前后阴的统称。每一官窍都有特定功能,外与自然环境相通,内与三道两路相连,共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目

壮医称目为“勒答”,认为目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人、地三气的精华之所聚,人体的气血水精皆上注于目,目得天地之气涵养而能视。目的功能是司视觉,在生理状态下,目能观察事物现象,通过视觉感知外界信息,把视觉信息传给“巧坞”(大脑),由“巧坞”(大脑)对信息做出综合处理。在病理状态下,目除能反映自身的病变外,还能反映许多其他器官疾病的征象,这是壮医重视目诊的依据。

二、耳

耳的主要功能是司听觉,通过听觉感知外界声音的信息,通过声音信息沟通“巧坞”(大脑)与外界的联系,耳的功能失常就不能感知外界的声音刺激,即为听力减弱甚至耳聋,耳的功能失调还会出现耳鸣等。

三、鼻

鼻为气道的入口,主要功能是司嗅觉和辨香臭。鼻的功能失常,则香臭不辨或者影响气道功能,致气进出不畅。

四、口

口为谷道的入口,包括齿舌等。口的主要功能是进食、饮水,辨别五味,协助发声等,气也可从口进出。口的功能失调会影响呼吸、进食、发声等功能。

五、咽

咽为谷道、气道的共同门户,主要功能是辅助呼吸、发声音、进水谷。咽的功能异常,呼吸、发声、进食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六、前后阴

前阴指男女外生殖器,主要功能为司生殖和排尿。后阴指肛门,主要功能为排出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