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岭南尤其是广西地区。壮医药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壮族的健康繁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医药的起源很早,据考证,远在石器时代已有壮医药的萌芽,在广西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石器工具以及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针,是壮医药悠久历史的见证。但是,壮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较晚,由于历史上壮族没有本民族规范统一的文字等原因,壮医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理论上的总结归纳,也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影响了壮医药的学术发展。

对壮医基础理论的整理,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覃保霖发表了《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一文,提出了“天气”“人气”“地气”三气同步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西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医药普查,在此基础上,对壮医理论进行了疏理提炼。1996年,著名壮医学专家黄汉儒教授发表了《壮医理论体系概述》一文,提出了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调气解毒补虚等概念,构建了壮医基础理论基本框架。2001年,黄汉儒教授又出版了《中国壮医学》等专著。2002年,由著名壮医专家黄汉儒教授牵头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和临床实验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当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最近十年来,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壮医理论进行了细化、补充和完善,使壮医理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应用上更加广泛,在研究上更加深入。总而言之,壮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有:绪论,包括壮族简介、壮族传统文化与壮医药、古代哲学与壮医药等;壮医的天人自然观,主要有阴阳为本理论、三气同步理论等;壮医关于人体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道两路、脏腑官窍、皮肉筋骨、气血水精等;壮医关于体质的理论;壮医病因病机理论;壮医诊法理论;壮医用药基本理论;壮医治则治法理论;壮医养生理论;壮医预防理论;壮医基础理论相关名词术语。

我国对壮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壮医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部分理论认识还需要在实践中补充和拓展。本书的内容,可能存在疏漏、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编者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