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壮医药、壮医基础理论和壮医学的概念
第一节 壮医药的概念
通俗地说,壮医药是关于壮族群众同疾病做斗争和增进健康的一切经验知识、诊疗技法、药物制剂、理论体系等的总和。第一,它具有原创性的特点,是壮族群众生产生活及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第二,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与各兄弟民族的共处及文化交流中,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养分,与不同民族医药特别是中医药有共同或相似的地方,反映在理论体系上,表现为壮医基础理论既与中医学及其他一些民族医药有部分共同的认识及疾病防控手段,也有很多特色浓厚的本民族的理论认识和诊疗方法,成为壮族优秀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医药有四个方面的性质。一是民族性。任何民族医药,都有自身的民族性,否则不成为其民族医药。壮医药具有壮族的民族性,即与壮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壮族先民最早开辟岭南,创造了壮族文化(包括医药),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壮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壮医药体现出壮族传统文化的典型特性。如:独特性,壮医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医药的特点;共华性,壮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表现出或多或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包容性,壮医药吸收外族文化养分的特性;两重性,壮医药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残留与发展并存、断裂与延续并存的特性。就壮医理论体系而言,也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就天人关系而言,壮医强调阴阳为本,天、人、地三气同步。以脏腑骨肉气血、“三道”“两路”理论为主要的生理病理观。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毒虚致百病。在诊法方面,强调数诊合参,突出目诊。在治疗方面,强调调气解毒补虚。就壮医学术体系总体而言,用阴阳,重辨病轻辨证,理论以“三道”“两路”学说为核心,病因方面强调毒邪致病,治疗上强调祛毒,民间壮医喜用生药,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强调同气相求,进补多配血肉有情之品。在用药方面,主药帮药理论为壮医配方基本理论,壮医组方讲究主药帮药相配,与中医辨证配方和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原则有所不同。在临床方面,壮医对疾病的命名和分类与中医和其他民族医药有所不同,特别是对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疾病的认识,有不少独到之处;对毒药与解毒药的应用及内病外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对骨折损伤、虫蛇咬伤、无名肿毒等多种外科疾病的诊疗颇具特色。经长期的总结,壮医药形成了一批独特的诊疗技法,如目诊、药线点灸、针挑、刺血、药物竹罐、刮痧、药浴、药熨、经筋疗法等,这些技法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经进一步整理和规范,正在壮医临床逐步推广,受到患者的欢迎。二是传承性。壮医药源于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从古到今,其起源、形成和发展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尽管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通行文字,但是,壮医药靠口耳相授长期在民间流传,大量的医药经验和验方秘方得以保存下来。另外,据专家考证,战国至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宋代的《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岭南卫生方》,明清民国的广西地方志等,都有对壮医药的记载。考古资料、民间口碑、文献记载都印证了壮医药明显的传承性,是从古到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三是地域性。壮医药长期在壮族地区流传,为群众健康服务。广西《柳城县志》说:“病者服药,不尽限于仲景叔和,间有用一二味草药而奇验者,其他针灸之术,以妇人尤为擅长”。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壮医药形成了自己许多特点,如由于气候湿暖,历史上湿痹、痧瘴流行,壮医对治疗痹病、痧瘴有独到之处;由于“岭南多毒物”(《本草拾遗》),壮医对毒的认识尤为深刻,从而形成毒虚致病论;由于壮药资源丰富,随处可采,养成了壮医喜用生鲜药的习惯等。壮医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是与壮族地区地域环境密切相关的。四是开放性。壮医药的开放性,是指壮医药吸收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特点是医药文化的特性,反映在壮医药体系与兄弟民族医药体系的一些共同现象。
第二节 壮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壮医基础理论是壮医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体内部相互关系、人体生理病理、疾病防控等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并能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的共同认识的理论归纳,是壮医基础知识、基本经验、独特思维的总体概括。
壮医基础理论又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和开放性的性质,是把壮医药体系联结起来的核心,对壮医临床、教学、科研和制剂产品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壮医学的整个体系中,壮医基础理论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概括性的特点。
第三节 壮医学的概念
壮医学,是指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医教研体系,有自己独特的经验知识、诊疗技法、药物制剂、疾病防控、养生技术手段的壮医学科体系。壮医学把人体本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内部联系和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根据壮族独特的医学理论,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医学学科。一般认为,壮医能称之为“学”,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多年的发掘整理,壮医基础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并得到认可,如果连基本理论体系都没有形成,就不能称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