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5841字
- 2020-11-18 19:58:49
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以意逆志
答:以意逆志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科学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是指读者之意, “志”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即分析文学作品时,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2.元批评
答:元批评是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哲学思潮的转变而出现的全新的批评方式。元批评是一种对文学批评的“后而上”的研究,它以文学批评实践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关涉,对批评本体的“自释性”和批评语境的“合法性”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批评原理,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后设理论。
3.探下省
答:探下省是古汉语语法中一种省略主语的方式,即句子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因下文将要出现而加以省略。例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中,“蟋蟀”是句子的主语,因其在后文出现,所以首句“七月在野”中没有主语。
4.汉字标准化
答:汉字标准化即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定量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以便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定形是指规定现行汉字的标准字形;定音是指对人名、地名的异读,要进一步审订,轻声词、儿化词在书面上表示不出来,口语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应该编写相应的调表;定序是规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汉字的排列方法有义序法、音序法和形序法三大类。
5.音位变体
答: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6.布龙菲尔德
答:布龙菲尔德,美国语言学家,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其代表著作《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形成了“布龙菲尔德学派”。
7.相和歌
答: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
8.义理、考据、辞章
答:义理、考据、辞章是桐城派三位一体的论学论文术语。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义理”是指儒家研究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文章要讲究“义理”是指文章的内容要精要地阐述儒家圣贤的学说。“考据”指研究古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辞章”本指文章,是对诗文的总称,后来有人也用以指文章的写作技巧。
9.拉伯雷
答: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代表作是5卷集长篇小说《巨人传》,他的作品强调人的本性善良,重要在于教育,教育决定人的前途,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愿望和权利。他强调“做你愿意做的事”,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要求个性解放的信念。拉伯雷的谴词造句讲究声韵协调,善于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尽管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散文和小说,但是有人称他为诗人,他为中古法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0.《汤姆•琼斯》
答:《汤姆·琼斯》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菲尔丁艺术上最成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忠于“严格描写自然”的现实主义原则,结构复杂严谨,内容却滑稽有趣。小说的的基本主题是善与恶的斗争,菲尔丁通过汤姆·琼斯和苏菲娅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对布力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剥削阶级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讽刺了英国社会的伪君子、假圣人和市侩们,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腐朽、虚伪、唯利是图的本质。
二、简答题
1.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
答:略。
2.词义引申的内外因。
答:语言系统简明经济原则的要求、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的思想意识的发展,都是词义发展的原因。
(1)内因:语言系统简明经济原则的要求
语言词义系统的调整、词义的变化都要受到交际职能的制约,语言表达在能够有效完成交际的前提下,会尽可能地控制语言符号的数量以减轻交际的负担,所以语言系统会选择为一些词引申出新的意义而不是再创造一些新词。
(2)外因:
①社会生活的发展
词义的演变受到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新事物的产生会对词义的引申产生影响。例如“钱”原来是一种农具,在古代农具可以用来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种模仿这种农具外形的货币,于是就用“钱”来表示这种货币,“钱”也就引申出了新的意义“货币”。
②人的思想意识的发展
词义引申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心理变化的过程。人的思维意识往往都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会影响到词义的引申。例如“道”本义是指实实在在的路,后来引申出“途径”“方法”“规律”“法则”等多个抽象意义。
3.分析为记录语音而发明的符号系统和由图画符号演化而来的文字系统的不同。
答:为记录语音而发明的符号系统即表音文字系统,由图画符号演化而来的文字系统则是意音文字系统,二者的不同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字系统的构成方式不同
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最小的文字单位——字符,只记录词的语音,不表示词的意义;意音文字由声符和意符构成,即声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意符提示语言符号的义。
(2)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不同
表音文字通过字母记录音节或音位,不同的语素或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都相同。比如英语的book,虽然代表了"书"和"预定"两个词,但由于这两个词的语音形式相同,所以用相同的字形表示。意音文字也必须记录语言的语音,不过意音文字除了记录语音,还要通过象形和会意等构造方式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一样,只要是不同的语素或词,通常都必须通过形体区别开来。比如"长、常、场、尝、肠、偿"等不同的语素或词,尽管语音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们写成相同的字,而是要保留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
4.古代骈文的体制特点和发展阶段。
答:散文发展之初,与口语很相近,古人在散文的基础上稍稍修饰,使句子整齐、措辞雅丽即为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四六文。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使用对偶句、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好用典故、讲究声律、多用四六句。
(1)东汉萌芽期
骈体文开始于两汉辞赋,文章骈化的趋势,在东汉的文人创作中已经形成。东汉在魏末时期,文章的骈化、辞句偶对,都很自然,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例如曹植的《求自试表》:“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其中的语言读起来,自然流畅,毫不费解。又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控一也……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这样骈散相间的文章,很具一种气势,显得语句灵活,给人一种词义丰富、音节铿锵的感觉。
(2)西晋发展期
从西晋开始,文章骈化的形式走上更加凝炼的道路。骈文发展到西晋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一篇骈文之中,句子几乎都是排偶的,建安前后那种以散文的气度带动骈句的特色逐渐消失;二是文章中使用的词语均力求从典籍中提取来阐述事理。比如陆机的《豪士赋序》就是典型代表:“……且夫政宁氏,忠臣所为慷慨;祭则寡人,人主所不久堪。是以君鞅鞅,不悦公旦之举;高平师师,侧目博陆之势。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怀,宣帝若负芒刺于背,非其然者欤!嗟呼!光于四表,德莫富焉;王曰叔父,意莫昵焉;登帝大位,功莫厚焉;守节没齿,忠莫至焉。而倾侧颠沛,仅而自全,则伊生抱明允以婴戮,文子怀忠敬而齿箭,固其所也。”
(3)南北朝鼎盛期
刘宋时代,骈文进一步表现出的特征就是使用典故繁多。钟嵘《诗品序》中说:“放大明(宋孝武帝)、泰始(明帝)中,文章殆同书抄”,说的就是这种弊端,其中有的文章甚至“句无虚语,语无虚字”,使人读起来非常滞涩。齐梁间,愈加注重音律。由于声律说的兴起,文人们更有意地调节声音,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其具体表现就是两句为一联,每联句末的音,平仄互异;同时在句法上力求匀称,大体趋于四、六。
南北朝时期,文人很看重骈文,当时那些说理、议论,甚至诏奏书札,几乎都用骈体文。恰因如此,这一时期的骈文、骈赋大都是过分追求形式、过分用典,“有辞无情”之作。
(4)唐宋蜕变期
唐代的文体文风改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散体写作逐渐增加,骈体文逐步改造变化。天宝中期至贞元中,文章创作主流逐渐由骈而散,元结、李华、萧颖士、陆贽等人奠定了韩、柳文风改革的基础,他们用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充实文章,使之有益于政教。德宗建中元年试贤良方正,制策和对策开始有散体,此前150余年,科举策问全为骈体。宋初骈文,宗法李商隐,步武唐贤,舂容大雅,号为西昆,而成就不大。自欧阳修倡古文运动,骈文为之一变。加之苏轼推波助澜,倡崇陆贽,使骈文写作形成了以“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的特点。这种文章,注重结构上的开阖变化,好用长联对以尽曲折,少用典而多隐括成语,形成清空疏荡的风格。
(5)元明衰落期
元明骈文,前人多谓不足观。蒋祖怡在《骈文与散文》中说:“四六至南宋之末,菁华已竭。元明之世,虽以赋颂经义试士,其中亦要排比声律,苟用虚廓猥浅之词,以追时谐俗,此故不足以言文,而更何有于美。元代骈文之作者,唯虞伯生一人,但其文往往落入俗调,既未能追迹六朝,又未能自成一家。明时李何王李之徒,每好慕古,但稀踪迹汉魏、罕法齐梁,其尺牍杂文,不过偶一为之,弄其小巧,往往剽窃成语,剿写字句而已。刘基宋濂以古文名,不以骈文著,其所作者,亦为出乎一时之兴,非尽力之作,故元明两代之骈文,无甚价值。”基本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情况。
(6)清代复兴期
清人打破宋代骈文只有表章制启的狭隘范围,重新使其走向多样化。他们宗法六朝,取萃唐宋,风格各异。既注意用典辞藻,使文辞含蓄华美,又注意结构,使文气转换、逻辑发展通畅明达;且善为音韵,精于调声。骈文为之一振,号为复兴。然清人骈文缺点亦不少。其一为用语尖新,其二为用典不伦,其三炼字太过,其四开阖势弱。前期以陈其年、毛奇龄等人为代表。陈之《与芝麓先生书》最为著名。乾嘉时期,骈文最甚盛,胡天游、袁枚、洪亮吉、汪中等皆有名作。而以纪昀一派为正宗。纪昀之文,色泽鲜明,句调齐整,气势清劲,用事精切。有《平定两金川露布》等。清末骈文,以王闿运为代表,其文脱胎六朝,最为精美。如《吊朱生文》、《秋醒词序》、《嘲哈密瓜赋》等。清季以降,骈文遂湮没无闻,文章均以散体行世。
5.当前学术界对“文革文学”的基本认识。
答:如果“文革文学”是指这一期间产生的文学作品,那么,它包含了很不相同的部分;既指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也指秘密或半秘密状态的创作(对于后者,有的研究者使用了“地下文学”的概念)。但如果“文革文学”是指称一种具有特定性质、形态的文学,则它大体上是指公开出版物的创作,即由文艺激进派别所提倡、扶持的作品。目前学术界对“文革文学”的基本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革文学”是以激进派为主导的
文化革命激进派别在“文革”前夕,在文艺界已确立其主导地位,其标志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座谈会纪要的制订。这一时期“文艺革命”的纲领和策略主要表现在:
①题材上“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②艺术方法则“要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③在依靠什么人的问题上,提出“重新组织文艺队伍”,包括 “工农兵”的加入。
“文艺革命” 竭力削弱文学创作、活动与政治行动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更纯粹的“革命”尺度,选择以政治权力干预文学,具有“暴力”性质,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政治的意义。也就是说,文本的生产、传播、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大多数作家、艺术家在“文革”期间被“边缘化”,许多受到程度不同的迫害。这一时期文学批评最流行的方法是组织写作小组,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方向得到鼓励和提倡,尤其是大型的戏剧、长篇小说等体裁。同时,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2)“文革文学”形成了特定的属性
①政治的直接“美学化”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真实性”问题上,要求认定“应该怎样”(政治意识形态要求),不容置疑。其次,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主义”加以拒绝和清除。“政治性一真实性一艺术性”的结构,成为“政治一艺术”的结构,现代“左翼”文学对“现实主义”的信仰,已从这一结构中“拆除”。
②“革命浪漫主义”的强调
在修辞方式上,表现为象征方法的广泛运用。“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的“典型化”的方法,对于表达政治意图,虚构由“革命”所激发的浪漫想象,显然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
③提出了根本任务
在“文革文学”中,创造新人形象作为“中心”或“根本”的任务,成为有严格规定的、不得稍有违反的“律令”:所有的作品必须主要表现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又必须居于中心的、绝对支配的地位;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美,不允许有什么思想性格的弱点;提出了“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④以戏剧为“样板”
“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戏剧既是选择来进行政治斗争的“突破口”,也是用来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样板”的主要样式。
6.以具体作品分析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