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荣久《国际贸易》(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4686字
- 2021-04-30 14:51:19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Entrepot Trade(西南财大2001研;中南财大2004研)
答:Entrepot Trade即转口贸易,也称为中转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从第三国的角度来看,即是转口贸易。即使货物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交易关系,仍属于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有以下两种形式:①商品从出口国运到第三国通关后,存入保税仓库,然后原封不动或稍加改装、加工,再从第三国输往最终进口国;②商品不经第三国,直接从出口国运到最终进口国,但在这两国之间并不发生直接买卖关系,而由第三国的转口商来完成交易。
2.总贸易体系(上海理工大学2006研)
答: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 System)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指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和划分进出口的标准。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出口。总进口和总出口相加,称为总贸易额。
作为贸易各国用来登记进出口货物的统计方法,总贸易体系只适用于货物贸易统计,用来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总贸易体系来记录和编制出口货物统计。
3.专门贸易(南京理工大学2011研)
答: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而不是国境)作为标准统计进口与出口。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境内的货物列为专门进口;凡是通过办理海关手续出口的货物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和专门出口额相加称为专门贸易额。
其中,专门进口包括:①进入关境内(经过结关)供生产和消费用的货物;②进入保税工厂加工的进口货物;③从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进入境内的货物。专门出口包括:①本国运出关境的货物;②从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③本国化货物出口。
专门贸易指标反映一国作为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是作为买者或卖者)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采用这种记录和编制出口货物统计方法的有德国、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等国家。
4.对外贸易额(上海理工大学2003研)
答: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之和。对外贸易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对外贸易额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的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之和;狭义的对外贸易额仅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物的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之和。
5.对外贸易量(上海理工大学2002、2004研;首都经贸大学2002、2008研)
答:以现实价格所表示的对外货物贸易额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规模。为了反映贸易发展的实际规模,往往以固定年份的价格为基期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即用对外贸易量进行统计分析。
对外贸易量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即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与对外贸易额相比较,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
6.加工贸易(武汉大学2011研)
答: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按照所承接的业务特点不同,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7.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上海理工大学2005研)
答: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用来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地及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地,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某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或进口贸易额÷对世界出口或进口贸易额)×100%。
8.对外贸易依存度(东北财大2002研;中南财大2001、2003研;首都经贸大学2005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
答: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upon foreign trade)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具体是用一国对外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反映的。对外贸易值越大,对外贸易系数越高,说明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越高。
对外贸易依存度有以下三种表示形式:①对外贸易额总依存度;②货物贸易依存度;③服务贸易依存度。国际上多以出口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
9.对外贸易
答: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二、简答题
1.简述国际贸易的主要风险。(人大1999研)
答:从事国际贸易具有诸多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现分别陈述如下:
(1)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从开始接洽,经过报价、还价、确认而后订立合同,再到卖方交货、买方付款,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买卖双方的财务和经营情况可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有时可能会危及合同的履行。
(2)商业风险。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收货,这对出口商来说就属于商业风险。进口商拒收的理由多是由货样不详、交货期晚或单证不符等情况造成的。对出口商而言,这些理由在货物被拒收前是无法确定的。拒收后,虽可交涉弥补,但损失已经发生。
(3)运输风险。国际贸易中货物的运输距离遥远,其运输风险也随之增多。这些风险有的可以通过投保,由保险公司承担,但有的风险是保险公司不承担的,必须由买方或卖方承担。
(4)价格风险。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以后,如果在卖方进货前,货物价格上涨,则卖方要承担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如果在买方收到货物后,货物的价格下跌,则买方要承担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中,由于价格的变化多端使其价格风险更大。
(5)外汇风险。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是采用某一种货币单位进行交易的。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的外汇在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下会时涨时落。在签订合同后,该种货币若升值,会造成卖方的风险,若贬值则会造成买方的风险。
(6)政治风险。如果一些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或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都会使与之有关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承担风险。
2.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情况主要体现为:
(1)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最基本的变化,是两大类商品贸易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出现这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科技进步促使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兴工业部门,许多工业新产品涌现出来并大量投入国际市场;②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能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原材料,技术进步也使机器设备趋向小型化,节约了原材料,因而导致初级产品贸易的相对下降;③战后合成原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④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实现工业化,需要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原料和食品在国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制造,然后出口;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⑥各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⑦贸易比价对初级产品的不利变动是造成在世界贸易总值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和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际工业制成品贸易
战后,世界制成品贸易量迅速增长,而且工业制成品商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造成这种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世界工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在重工业中,机电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重要性提高;②发达国家之间专业化生产日益加强,使机器设备和中间性机电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和所占比重增加;③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产品绝大部分是机器设备和化学产品;④各国消费需求的变化,增加了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3)国际初级产品贸易
战后,世界初级产品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①世界初级产品贸易相对于制成品贸易增长缓慢,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②战后在初级产品市场相对缩小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石油除外)的出口增长比发达国家增长缓慢;③食品、烟草、农业原料和矿产原料等几大类商品贸易增长缓慢,所占比重下降,而燃料贸易一直迅速增长,比重不断上升。
造成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②1973年和1979年石油两次大幅度提价,是石油在初级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③战后大量合成材料的出现,相应减少了对天然原料的需求,因而导致这类初级产品贸易的相对减少。
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
答:(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含义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是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在不断变化,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经常变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不断变更。
(2)对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看法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对一国而言,如果与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则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反之,则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分散。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各有优劣。以出口为例,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可以凭借对传统市场的熟悉而节省市场开拓的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便于出口厂商间的信息交流,扩大出口商品在进口国的影响。但出口的集中在出口国厂商协调不力、产品差异化小的情况下,又会造成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出口收益。而无论对进口还是出口而言,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都会使该国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境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则可以降低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风险、避免进出口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市场的分散可能加大交易成本。对厂商而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集中还是分散,从根本上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4.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答: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份额虽有增减变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变;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战后初期略有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下降状态,此后呈现下降、上升的波动,总体变化不大;战后,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虽有增减变化,但总的趋势变化不大,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上保持在占10%左右。
(2)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的变化趋势是西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不断提高,而美国和英国所占比重下降,地位衰落。
(3)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下降的总趋势下,其相互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出口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而非石油输出国所占比重减少;②在非石油输出国的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