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当有也字。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总冒全篇),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点题),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一顿,是全篇起笔。凡阳有五(拖起),五五二十五阳。五藏相和,每藏各有五气故也。所谓阴者,真藏也(叙脉之阴阳),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此言别于脉之阴阳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叙色之阴阳),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起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此言别于色之阴阳,是带叙也。三阳在头,色见于明堂也。三阴在手,脉见于气口也。色以应日,脉以应月,故曰阴阳也。谨熟阴阳(再提阴阳而详叙之),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17)脉者,肝至悬绝急(18),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此言阴阳之正脉,本以脉之去至、动静、迟数分也,以正与败并言,则此皆为阳,而真藏乃为阴也。以上第一节,探脉象阴阳之原也。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提起叙阴阳之病),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以上第二节,叙阴阳之病,阴阳以十二经言也。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提起叙阴阳诸脉之生死),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19)肺,使人喘鸣。略顿。此即溜脉之见证也。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即溜脉也。阴之所生,和本曰和(夹叙夹议)。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略顿,承上起下,言人身阴之所生,必和于阳,而脉之刚淖乃平。刚淖,脉之强弱也。刚与刚者,起伏俱见强大,即溜与搏之类也,久乃阳散阴亡矣。淖者,阴阳不和,久乃经气竭绝矣,即结与虚之类也。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林亿云:“死”当作“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死阴(20),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辟阴谓坚阴也,坚实之义。死,不治。略顿。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辟即“澼”字。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略顿。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尽”疑是“痉”。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以上叙阴阳诸脉之生死也,其阴阳之所以分一二三者,义不可晓,与前篇“搏而勿浮”,“搏而勿沉”之词相似,盖已失传矣。旧注以十二经释之,恐非。
笔意高老古厚,与前篇同而拙聱(21)特甚,太古元音难以寻常节奏求之。篇中阴阳之一二三,殊不合于十二经之义,前人皆以十二经者解之,实未协也。其古色古香,真令人爱玩不置。
【注释】
(1)赅:概括。
(2)厥气……去形:《太素·阴阳》无此八字。
(3)温病:道藏本、《太素·阴阳》作“病温”
(4)万壑朝宗:指文章分合有度。
(5)五里:《太素·阴阳》作“理”。杨上善注:“地有五行之理,理成万物。”义胜。
(6)耸杰:超拔出众。
(7)厉兑:二字后《太素·人合》有“结于颡大”四字。
(8)窍阴:二字后《太素·人合》有“结于窗笼”四字。
(9)开:《太素·人合》作“关”。
(10)隐白:二字后《太素·人合》有“结于太仓”四字。
(11)涌泉:二字后《太素·人合》有“结于廉泉”四字。
(12)大敦:二字后《太素·人合》有“结于玉英”四字。
(13)开:《太素·人合》作“关”。
(14)空灵:清新灵活。
(15)涵照:阳光普照,引申为涵括全部。涵,包容,包含。
(16)龙门……无枝:语出汉·枚乘《七发》。后以“百尺无枝”比喻罕见的大而有用之材。
(17)藏:《太素·阴阳》无,疑衍。
(18)急:《太素·阴阳》无,疑衍。
(19)熏:《太素·阴阳》作“动”。可从。
(20)死阴:顾本、读书堂本均作“生阳”,后接“心之肺谓之死阴”七字。
(21)拙聱(ào傲):指文词古朴艰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