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经典找思维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并出现了讨论咳嗽的专篇——《素问·咳论》。①从成因来说,《内经》指出了内、外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外感风寒,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素问·咳论》中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胜负的变化对咳嗽也有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天本是凉燥的季节,如果感受了湿气,至冬天寒冷之时必会表现为咳嗽的症状。《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夏季暑热太过,灼伤肺金,则百姓易患疟疾咳喘等热病。《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疮疡、咳”,“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咳”。说明当时已十分重视咳嗽与气候变化的关系。②从内因来看,寒饮入胃,则冷饮之邪,循胃口上膈,从肺系上干肺而致咳。从临床表现及证候证候分类来说《素问·咳论》详细论述了五脏咳与六腑咳的症状。③从病理转归来看,《内经》首先认为咳嗽是肺的病变,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灵枢·经脉》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但《素问·咳论》作为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其他脏腑受邪,皆可影响于肺,而发生咳嗽。其传变规律是,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传于六腑,从脏腑表里关系相传。而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肺主气为百脉之朝会,故脏腑受邪,必聚于胃,并循肺脉而影响于肺。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④从治疗来说,则提出五脏之咳,应取腧穴,六腑之咳,应取合穴,有浮肿者,可取脏腑之穴而分治之。《内经》的论述,为后世对咳嗽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咳嗽证治作了许多具体的论述。如《伤寒论》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的小青龙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治表邪夹寒饮咳喘气逆的射干麻黄汤,治寒饮内停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等,均为后世沿用治疗咳嗽的著名方剂。《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不仅拟出了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基础上,又把咳嗽分为“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胆咳”、“厥阴咳”等十种咳嗽病,并对这十种咳嗽做了症状的描述和鉴别,如“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宽是也,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等,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唐宋时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咳嗽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致的三类。至金·刘完素、张子和更明确地把咳嗽与六气联系起来,提出“风、寒、暑、湿、燥、火皆令人咳”及“嗽分六气,无拘以寒说”,进一步阐明咳嗽与自然界“六淫”的关系,而刘完素及李东垣尤重视湿邪的致病因素。王好古《此事难知》专门论述了“秋伤于湿,冬必咳嗽论”、“湿气所伤论”,阐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经义。《丹溪心法·咳嗽》则将咳嗽分为风寒、痰饮、火郁、劳嗽、肺胀五种。
自隋唐以后,金元四大家对于咳嗽的病机分析及辨证治疗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如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指出了咳嗽与肺气、脾湿的关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张子和《儒门事亲·嗽分六其毋拘以寒述》则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咳嗽分别制定了相应方剂,并提出:“老幼强弱,虚实肥瘦不同,临时审定权衡可也。病有变态,而吾之方亦与之俱变”的论点。如谓“上半日多嗽者,此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者,多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降火”等,为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内容。
明代医家对咳嗽的辨证论治更有新的补充。王纶《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指出“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强调治咳须分六淫七情及五脏相胜,脾肺虚实。李梴《医学入门》首先出现外感、内伤分类,为后世对咳嗽的分类提供了借鉴。对内伤咳嗽中的火咳、郁咳、五劳虚咳及瘀血内阻等症的治疗,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同时,在此时期结合脏腑生理功能并从其相互关系研究了咳嗽的病机。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咳嗽》引《仁斋直指方》“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之说,阐发了肺肾对气的相互关系,为肾虚咳嗽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赵献可《医贯》进一步论述咳嗽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并强调肾的重要,对于火烁肺金之咳,力斥寒凉之弊,力主用六味丸壮水制阳,认为“滋其阴即可以降火,补北方正所以泻南方”,对后世医家多有启发。《景岳全书·咳嗽》对外感、内伤咳嗽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论述颇详,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提出外感咳嗽由肺而及他脏,故以肺为本,他脏为标;而内伤咳嗽则由他脏及肺,故以他脏为本,肺为标的见解。这对后世治疗咳嗽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张氏还对外感内伤咳嗽的辨证提出了若干要点,在治疗上则提出外感咳嗽以寒邪为主,治以辛温,但须根据不同岁气施治,而在“时气”与“病气”的关系上,又当以病气为主。内伤咳嗽以阴虚为主,治以滋阴,但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又当补阳。这些论述,都从不同方面大大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李中梓《医宗必读·咳嗽》在申明咳嗽“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的前提下,对外感内伤的治疗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篇所谓‘肺欲辛’是也。”一直为医家所重视。
喻昌《医门法律》对于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的咳嗽的证治,多有发挥,并提出《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当为秋伤于燥的见解,还对内伤咳提出“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壮水,金虚崇土,郁甚疏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内以先伤,药不宜峻”等治疗法则,并针对治疗新久咳嗽常见问题,提出六个条律,示人不可违反,防止医源性错误的发生,颇助临床参考。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在论述咳嗽的病理时说:“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仅指出肺脾肾三脏是咳嗽的主要病变所在,并指出了咳嗽累及的脏腑是随着病情的加重,由肺及脾,由脾及肾的。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予微辛微凉,苦降淡渗……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刚亢之威,木叩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入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保固先天一气元精”。这些论述,堪为治疗咳嗽的基本病律,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总之,由隋唐至明清,对咳嗽的分类、病机、治疗原则、方药等均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使有关理论及实践经验不断得到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