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经典到临床:中医名家内科临证辑录
- 宋立群
- 2160字
- 2020-08-28 06:33:09
二、从经典找思维
黄帝内经中并无“肺痨”一词,但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描述类似,如《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肩髓内消。”汉代对于本病论述较少,《金匮要略》中的虚劳病即包括本病在内,指出:“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本条论述了有关肺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对于肺痨的认识较晚,黄帝内经及汉代都没有对于本病的具体论述。自宋代以前,对于肺痨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描述,对于本病的传染性也认识有限。
隋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对于本病有了明确的定义和描述,而且对于本病的传染性有了论述。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认识到本病属于慢性传染性消耗性疾病,其言:“积年累月,渐就顿滞,乃至于死”。《诸病源候论·尸疰候》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言其:“死后复易傍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尤为详细,指出:“骨蒸……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都无味……因兹渐渐瘦损,初著盗汗,盗汗以后即寒热往来,寒热往来以后即渐加咳,咳后面色白,面颊见赤,如胭脂色,团团如钱许大。左卧即右出,唇口鲜赤。”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并指出与“予事而忧则肺劳”为“各一门类,不可不知”,从发病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进行了界定。《普济本事方》明确指出本病的病因为“肺虫”。如《诸虫飞尸鬼注》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明确病位主要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而生虫在肺”。在病因方面,在唐代关于肺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在治疗上,《仁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对于本病至宋代方有较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本病的传染性,各书都有具体的论述,并将本病与虚劳作出了明确的区别,同时对于本病的病因认识到了痨虫所致,这些认识一直持续至清代,甚至现代中医对于本病的解释也还有论述,同时对于本病的治疗和对于患者的处理,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金元时期,《十药神书》的问世,始为肺痨的治疗提供了一整套可以遵循的治法,故而引起了医界的普遍重视。经临床应用检验,实用有效,从理论到实践都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许多方剂一直沿用至今。
病因方面,《十药神书》中指出“夫人之生也,禀天地氤氲之气,在乎保养真元,固守根本。则万病不生。四体康健。若曰不养真元,不固根本,疾病由是生焉”。葛可久强调后天致痨之因素,虚劳是以脏腑精血亏损、气阳衰微为主要病理过程的慢性虚衰性病证,亦称虚损。《丹溪心法·痨瘵》云:“盖劳之由,因人之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命,酒色是贪,日夜耽嗜,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则呕血吐痰,以致骨蒸体热,肾虚精竭,面白颊红,口干咽燥,白浊遗精盗汗,饮食艰难,气力全无,谓之火盛金衰。”指出了肺痨的内因致病特点。
在治疗方面,《丹溪心法·痨瘵》云:“治之之法,滋阴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取积追虫是洁其流也。医者可不以补虚为主,两兼祛邪矣乎?”《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十药神书》:“如呕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劫住。如甚者再以花蕊石散主之。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其理也。止血之后,患人之体必稍疏解,用独参汤一补。容其熟睡一觉,不令惊醒,睡起元气复其二三。”《十药神书》对于阴虚阳亢之虚劳失血,首以十灰散、花蕊石散止之。十灰散凉血止血,治呕血吐血、咯血嗽血之病势轻者,以其诸药烧灰存性,血见黑则止。若血出成升斗者,用花蕊石散止之。肺结核咯血,尤其是大咯血,是现代呼吸内科的一种急重症,应急以止血。
同时还有关于本病预防的论述,本病应防重于治,如元代上清紫庭追痨仙方,主张病者死后火化,防其传染旁人以至灭门。探视病人或吊丧者,必要时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古今医镜》指出:气虚饥饿忌接近,以免在吊丧问疾时乘虚染触。对家属,医生提出了要求和保健预防措施及药物消毒方法,只要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瘵不宜传。充分认为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力是防止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在金元时期,对于本病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明确指出如何预防,在病因病机方面认识到了元气亏虚的致病机理,在病机方面论述较前人详细。治疗上指出滋阴降火等方法,特别是《十药神书》作为肺痨的专书论述,集立法方药于一身,详细描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药物,为后世肺痨的辨证治疗提供很多思路。
明清时期,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对于本病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明代《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或见血,或遗精,泄分轻重,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六个主症。对于治疗方面《医学正传·劳极》即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然对肺痨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补虚重点在肺。同时予以补脾和补肾,尤须重视补脾,因脾为肺之母,补脾调畅气血生化之源而养肺金。明清时期在金元的基础上,对肺痨主症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六种主要的临床表现,同时对于治疗提出固本与杀虫两大原则,一直是现在治疗肺痨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