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经典找思维

《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这是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
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正式以惊悸为病名,认为心悸的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的记载,认为前者是因惊而脉动,后者是因虚而心悸。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主之。”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创立了炙甘草汤沿用至今,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之一。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藏脉论》提出因虚致悸的认识:“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宋·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分别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变、治法方药等,做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惊悸为“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陡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治宜宁其心以壮胆气”,选用温胆汤、远志丸作为治疗方剂。认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亦有因感受外邪及饮邪停聚而致者,“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五饮停蓄,堙塞中脘,亦令人怔忡”,治疗“当随其证,施以治法”。
金元时期: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元·朱丹溪提出血虚致病的理论,认为惊悸与怔忡均为血虚所致,并强调了痰的致病作用。《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说“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明清时期:明·虞抟《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对惊悸怔忡两者的区别做了具体叙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悸》承接《丹溪心法》“悸者怔忡之谓”的说法,明确提出:“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在引起心悸的原因方面,则认为“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劳损所致,临床表现“心胸筑筑振动”,其症状谓:“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在治疗及护理上则主张“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王清任对瘀血导致的心悸做了补充,《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说:“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唐容川《血证论·怔忡》亦说:“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