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后金榜文

要知道尚可喜一家上百口在旅顺城陷后被后金灭门,可谓和其有血海深仇。而间接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孔、耿二人。没有这二人给后金军带路和协助,尚可喜一家也不能遭此噩运。他能投降后金,其心路历程恐怕要极为复杂和难受。而投降后金后,他也一直死忠到最后。确切的说是对皇太极的人格魅力和知遇之恩死忠到底。

所以当杨林得知尚可喜前来报名讲武学堂时,竟是不由一阵大喜,不断高呼“天助我也”。竟然外衣都没有来得及穿亲自跑出门外迎接。这把只有十六岁的尚可喜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自此将杨林视为主公。正式开始了他在杨林麾下几十年的戎马生涯。

杨林之所以能如此高兴,正因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可谓是这个时代较有才能的军事人才,在战场上颇为勇悍。尚可喜在后世是“汉奸”不假,但要是方法得当其还是能沿着正途走下去的。而且他精通水战,今后要开展对外贸易必然要组建水师。那么这样的人才前来投奔,自己焉有不受纳之理?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讲武学堂招生这件事在士子中的反响是最大的。辽东士子本就比不过关内士子学识丰富,而且人数上也不多,能中举做官的人就更少了。以致在官僚阶层中并不能形成所谓的“党派”,来达到对抗皇权、把持朝政的目的。

辽东士子中不排除死抱着书本成天“之乎者也”、“圣人云”,饿死也不想办法谋个营生的迂腐木讷之人。但更多的人不是富家子弟,常年读书对家里经济负担极大。还是要一边读书一边为了生计而奔波。因此如今有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中那些具有拚搏进取精神的人不顾亲朋的劝阻,毅然背起行囊前往应考。

在这个时代士子从军就意味着弃文从武自降身份。而武人在大明朝里身份很低微,甚至没有前途可言。这些人能做出如此选择,可想而知都是毅力坚决之人。

再说这个时代科举考试竞争的相当残酷激烈,全国几十万人参加考试只录取其中的千八百人。剩下的哪些人怎么办?总不能啥也不干吧,所以还是要想办法生活下去的。另外明朝科举对士子的军事素养也有一定要求。例如明末余姚人“恩贡生”朱舜水,还有宁波张煌言。他们都是文武兼备,并且上过战场杀过敌。

而辽东士子因为身处关外和忙于生计原因,许多人的身体素质还算可以,从军入伍也不是不适应训练。如此杨林的讲武学堂未曾招考开学,从擢选人才的质量上已是先人一等,他计划要揽尽辽东英才。

杨林也没想到,日后自己将成为“叆阳标营讲武学堂堂主”。凡是在这里学习过的人都成为了他的学生。谁见到他都要恭恭敬敬的躬身行礼,叫一声“堂主好”。这一点有点儿类似后世的“蒋校长”尊称,也让杨林尴尬纠结了好一阵子。不过他也成为明朝开设官办军校的“先驱”。

六月初,根据与刘兴祚先前的约定,杨林如约派出了接应他们的“特种作战”小队。

这支小队有三十余人,是从各哨中抽调出来的精锐。其中也包括侦缉队和还乡团的少数人员。这些人不仅单兵能力超群,而且精于骑射与步战。

杨林亲自对这些人进行了七天的训练。集训中,除了提高原有的技战术外,他们还额外学习了伪装、潜伏、渗透、偷袭、化妆等后世特种作战的内容。不论是个人单兵能力还是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

特种作战小队代号“野狼”,因此此次行动代号也称为“野狼行动”。除了杨林、张祝、邢云衢等少数上层人知道以外,其他人一概不知。所以对于这次接应任务,小队上下信心满满。就等刘兴祚能携全家应约而来。

“鹰隼小队”由新晋的中军官马勇带领,以千总蒋川、薛凯为副。在某一日趁着月夜出城沿着叆河向北进发。他们不仅携带有弓弩、火绳枪等装备,还携带了信鸽和由“泰昌号”新近研发的“充气筏子”。这样可以在遇到河流时畅行无阻。另外还有可伸缩折叠并可相连的“钩梯”,便于翻越各种障碍。

“泰昌号”研发军品的创意绝大部分来源于杨林。例如这次携带的充气筏子,就是根据后世的橡皮筏仿制的。只不过原料由橡胶变成了牛皮、羊皮和猪皮。在载重和操控方面,则借鉴了陕甘宁地区常用的“羊皮筏子”。

充气筏子充气后长约一丈三尺,宽五尺五寸。两边各有两个气囊增加浮力。可乘坐四到五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为了防止被划破、漏气和进水,里外共有三层皮子。最外面是牛皮,其次是猪皮,其三是羊皮。每块皮子拼接处都是由人工细密缝制数重。质量虽然赶不上后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领先的。

给充气筏子充气的工具则是根据家用的“风箱”改制的“气筒”。如果三只气筒同时充气,可以在一盏茶的时间内将充气阀充好气。虽然充气阀的自身重量有些重,但完全可以满足野外活动的需要。

没几日,熊廷弼对杨林“归村并屯、修建堡寨、组建民团”一事做了明确回复。他说这事符合辽东当今的形势,只要能压缩建虏活动空间提高百姓的自卫能力,那么就可以去干。但是民团必须要掌握在官军手中,武器装备也要归官军掌管,这样才能避免有人图谋不轨。其中最重要的资金问题与筹建讲武堂一样,需要杨林自行解决。

杨林收到回复自然是很高兴。对熊廷弼这样支持自己很是感激。所以他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多赚钱,这样也好帮助熊廷弼不走原先历史的老路。

不过接下来没几天,熊廷弼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原来在开原、抚顺、清河等边城发现了一些榜文。这些榜文不用说就知道出自后金方面。

榜文的中心内容就是招降辽东各地的明朝军民。说凡是城堡、屯堡守将和兵民投降大金的,可免死并保全家室财产。不过榜文里有段话却是极大侮辱了明朝君臣。

根据《明神宗实录》熊廷弼奏疏里对这件事的记载,努尔哈赤先是狂妄自大、僭号自称为朕。接着说大金为天所佑,而明朝为天所怪。为什么被天怪?老奴拿出宋徽宗、宋钦宗和靖康耻的例子来解释。因为宋徽宗收纳了辽国叛臣,招致金国出兵讨伐,完全是咎由自取。意思是明朝君臣上下就和宋徽宗君臣一样,上昏下聩、尸位素餐。你们最好和宋徽宗君臣一样,尝尝他们的些须苦难。

这榜文接着在辽阳、广宁这样的大城也出现了,结果闹得人心慌慌、谣言四起。衙役捕快们四处搜捕也没抓到张贴这些榜文的人,反倒是引得一阵鸡飞狗跳。

熊廷弼看完这榜文当时气急攻心一下就昏过去了,被救醒后靠着枕头沉思了良久。最后下定决心才提笔给万历皇帝上疏说这件事。他知道出现这种事自己是有巨大责任的,甚至可能被言官扣上一顶有罪的大帽子。所以他才深感这件事的麻烦。但是不上报又不行,只能咬牙认了。

其实要是杨林在,就知道这是后金在叆阳受到重挫后,搞的一种心理战和舆论战。目的就是我就骂你们大明君臣了能怎么地吧?气不过来打我呀!同时也知道后金在运用细作方面可是厉害的很。要是没有内鬼帮忙和策应,他们能隔着几百里把榜文贴到明朝的城池里?

万历皇帝现在身体不是很好,他接到熊廷弼的奏疏后顿时龙颜大怒,气的一阵剧烈咳嗽。他一边大骂建奴狂悖一边大骂大臣们无能,以致自己身为大明皇帝竟被塞外一支小小蛮族如此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情绪激烈时竟将所有的茶杯、茶碗打翻在地。顿时吓得太监、宫女们跪了一地。

不过好在熊廷弼也预知皇帝会生气,为了缓解皇帝的怒气和不满。他在第二道奏疏中着重讲述了努尔哈赤中炮落马,以及后金在叆阳连折杜度、额尔德尼和达尔罕这些精英人物的经过。

按时间顺序来讲杨林击退后金军在前,榜文出现在其后。可是熊廷弼在写奏疏的时候把这两件事的顺序改了一下,并以两封奏疏的形式一同呈送给皇帝。他先让皇帝听坏消息,然后再用好消息平息皇帝的怒火。否则不改顺序皇帝会为榜文一事一直生气。万一要是气出个好歹来,他熊廷弼项上人头可就不保了。

所以熊廷弼熊大人虽是正直之人,但不代表他是傻子。如何与皇帝相处并不冒犯其尊严和权威,是他们这些封疆大吏和能臣干臣必须掌握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