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式创新战略及其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 张晶 郭凯 牛牧青
- 3367字
- 2025-03-22 18:07:41
1.1.1 开放式创新产生的理论背景
开放式创新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研究背景,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联合创新研究。早期的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的研发模式是由内部技术研发部门以及其他协作部门进行的自主的、内部的、封闭的创新模式,即切萨布鲁夫(Chesbrough,2003)首次提出的“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概念。
在早期的创新活动过程中,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封闭式创新具备了必要的发展条件。首先,企业在创新进程中,可以快速和高效地获得熟练技术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熟练的产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变得越来越容易;其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财富以及资本的不断聚集与增长,创新活动需要的风险资本市场也同时兴起并快速发展;再次,随着知识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研究机构、企业等个体创新活动能力不断加强,创新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创新研究成果,但却由于信息不对称、选择成本等问题被搁置,而这些创新研究成果面临着外部选择的机会;最后,与创新活动主体关联的外部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复杂程度较高的创新活动仅仅依靠企业内部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同时,社会化大生产促使产业升级和各个产业部类分级细化。协作模式的创新活动方式不仅更能适应创新活动的需要,同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还能节约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成本和有效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及效果。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逐渐被开放式创新模式取代。而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进程由此也变得更加科学和高效,创新进程中的联合互动特征也尤其显著。
在之前的创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创新的企业事无巨细地进行策划、设计、实现、检验等。这种封闭式的创新观念在技术管理和研发管理上都显得过时了。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与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在创新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储备、归纳、分布不断扩散的前提下,即使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行业发展的领军梯队、知识储备具有绝对优势的企业与公司,目前也不能完全地、独立地研发所有的重要创新性技术。
而在当代的创新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创新活动需要外部协作,多维度协同与合作的趋势日益显现和强化。达兰德(Dahlander,2010)对开放式创新被普遍认可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一,开放式创新折射着现代企业创新工作模式的社会经济变迁,技术研发人员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组建的创新团队和合作伙伴能够和谐高效地完成联合创新设定的目标和任务;第二,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传统经济市场的地理、时间等范畴约束得到有效的释放,劳动分工已经重新在全球进行布局,社会化分工的程度也越来越细,使得创新型企业或公司、研究机构等单一创新主体,在承担复杂程度更高的创新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第三,在市场机制调节比较有效的现代经济活动中,现代市场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企业进行创新、创意交易,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第四,现代社会日益成熟的知识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型技术,使开放式创新跨越了地域和物理空间的限制与约束。
创新型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开放式创新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各种创新活动过程中,创新要素的输入、输出以及综合影响因素都时刻改变着创新的发展模式。
从企业创新要素输入的视角来观察创新活动,企业边界之外的创新资源与知识积累远大于创新型企业内部有限的资源和知识积淀。因此,创新型企业完全可以采用开放式创新的形式,将外部其他企业等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资源进行要素输入,使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好的知识源泉和各种创新资源,从而推动企业知识储备的增加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进而有效地推动创新。
开放式创新从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学角度观察,是一种低成本、高利润的创新管理模式。在长期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创新型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的商业化与外部化,对创新型企业减少知识产权闲置与知识溢出造成的知识浪费和资源损失、提高知识创新带来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收入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深远的社会价值。而在创新型企业的组织形态层面,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主要采取的分层、分级和中央集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传统僵化企业机制体制的约束,与快速发展变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不相匹配,因此,创新型企业需要在产业链范围内整合相关资源,同时关注产业链、创新链外部的相关资源。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内外部创新活动也需要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模式,以适应创新活动各式各样的现实需求。
对创新型企业来说,在全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活动时,与之直接合作和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进行着知识双向溢出及知识转移。创新企业在日常研发与管理活动中,也可以主动要求协作企业进行开放式的合作和交流,这些合作可以是正式的,以协议、合同等市场交易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技术交流合作方式展开。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移、溢出、扩散就自然地在创新型企业的产业链和关联企业之间发生了。
当然,创新型企业外部的创新性知识融入企业内部并被吸收、消化与运用的方式及途径形式多样。同样,创新型企业内发式的创新性知识也可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扩散和转移到产业链关联企业。而且外部创新型企业主导的创新活动在一定的场景下会比内源性创新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因此,创新型企业进行创新知识转移与扩散的内原动力也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
切萨布鲁夫和加曼(Chesbrough & Garman,2009)指出,创新型企业进行创新知识扩散与转移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无法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实现企业核心业务创新的目标,或者实现创新目标的机会成本过大,此时,创新型企业就应该选择通过与外部相关企业合作或者委托外部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这种在一定条件阈值下的开放式创新策略有助于创新型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创新型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利希滕塔尔(Lichtenthaler,2011)也指出,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可以使创新型企业在内部进行创新,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更适合在创新型企业边界的外部进行创新和开发。对创新型企业来说,获取外部创新性的技术和知识不仅是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备选,还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时的长期战略安排。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型企业向有关的企业边界外部进行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是在互惠条件下接触外部相关企业技术和知识的唯一的良好机会。利希滕塔尔在其研究中进一步明晰了创新型企业对外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两种常规的模式——产品销售与技术许可,并指出这两种外部创新转移模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与互补性。
从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层面,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创新活动主客体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外部环境等对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影响等方面;从耦合创新(combined coupled type)的视角观察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目前,开放式创新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创新型企业与相关合作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与知识溢出、合作优势互补、外部环境压力等因素推动创新型企业之间跨界创新等方面。例如,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活动的风险。
苗蒂和萨赫瓦尔德(Miotti & Sachwald,2003)则从资源依赖学派理论研究的视角指出,创新型企业在开展创新成本较高、有较大技术风险和复杂程度的创新项目时,会谋求与外部关联的创新型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活动。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small and middle entreprises,SME)来说,通过持续创新进程中的联合研发合作和创新研发网络构建,可以有效地补偿其企业规模方面的缺陷。因此,中小创新型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学习和提升开放、整合及利用创新技术与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罗尔贝克和皮雷利(Rohrbeck & Pirelli,2010)进一步指出,耦合创新的概念模型聚焦于创新型企业与长期特定的合作伙伴在创新进程中的互动、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使关联性企业有更加强烈的全面合作创新的意愿。
瓦塔纳贝(Watanabe,2009)等则从创新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观察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活动。他指出,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创新型企业的模仿者可以更加便捷和低成本地追赶和超越创新型企业的领导地位,而创新者不断地在开放式创新中,通过知识积累以及开放式合作,与相关协作者开放互动,提高其创新功能,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由此,企业要想不断前进与发展必须采取开放式创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