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第二版)上册
- 黄韬 刘江 魏亮等
- 1544字
- 2025-03-28 03:58:46
前言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正在成为行业注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业界专家相信它将推动传统网络的发展与变革。但是,究竟什么是SDN?为什么需要SDN?它将对现有网络架构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大家对网络技术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当前正在运行的互联网体系架构已经有超过40年的历史,随着网络规模的急剧膨胀和业务类型的不断丰富,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也日趋复杂,网络管控难度日渐增加,网络新功能难以快速部署。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网络体系架构的设计,而此时SDN的提出与兴起为未来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方向。
SDN之所以是一种革新性的技术,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网络架构的设计理念,一方面实现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相分离;另一方面开放了网络可编程能力,从而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管控性。此外,SDN 运营建立在开放软件的基础上,可以显著降低业务部署和维护成本。
本系列丛书期望对当前SDN的概念定义、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和部署应用几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具体包含核心原理和应用实践上下两册。本册属于核心原理部分,重点介绍了 SDN 的体系架构和主流南向接口协议 OpenFlow,并简要介绍了SDN的其他拓展思路和相关成果。具体章节内容介绍如下。
第1章通过讲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SDN技术的产生背景,使读者对SDN的兴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2章介绍了SDN的基本原理,重点阐述了ONF组织定义的SDN体系架构,通过回顾发展历史,详细论述了软件定义网络的数控分离和可编程性这两大突出属性,并解读了这两个属性对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3章介绍了SDN南向、北向以及东西向接口等相关内容,重点分析了发展较为成熟的 OpenFlow 协议及其伴侣协议 OF-CONFIG,同时对 XMPP、PCEP、OVSDB等南向接口协议和SDN北向接口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东西向接口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4~6章按照SDN层次化架构,分别从数据平面(交换设备)、控制平面(控制器)和业务应用(SDN应用案例)3个层面剖析了支撑SDN架构的关键元素。通过分析SDN交换设备架构,重点介绍了SDN芯片和SDN软/硬件交换机。在解读SDN控制器体系架构的同时,对开源和商用控制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多个方面的SDN应用案例,阐释了在应用场景中引入SDN的策略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SDN多元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第7章主要介绍了SDN在技术标准化和学术方面的进展,详细梳理了多个标准化组织对SDN相关技术标准的工作开展情况,并分类概述了SDN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使读者充分感受到SDN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便于读者检索,本书在附录中给出了SDN相关缩略语、名词索引以及有关SDN资源网址列表。
本书参与撰写和审校的人员包括:北京邮电大学的汪硕、张晨、李呈、丁健、王健、胡文博、俞淑妍、张健男、谢俊峰、肖海洋、杨潇、顾莹、于洁、张丽、刘娟、晏思宇、侯乐、张歌、胡晓露、蒋韵、曹睿、马宁宁、毛健炜、师圣蔓、王泽南、王领、张航、张然、辛远铭、吴理炫、耿直、李婕妤、吴畏虹、邹贵今、王彬、尹弼柏,以及江苏省未来网络研究院的方辉、冀烨、周洁、魏静波、邓晓涛、周洪利、张欣慰、陈俊霞、张小雅等。在此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相关企业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感谢中国联通研究院张云勇副院长、房秉毅博士、徐雷博士,盛科公司孙剑勇总经理、张卫峰总监,Pica8公司杨勇涛经理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出的诸多宝贵建议。
同时还要感谢北京邮电大学SDN试验平台小组高志鹏、赵钦、胡铮、李慧、乔秀全、孙咏梅等几位老师,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为本书第6章试验平台部分提供了切实有力的支撑。
最后,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高效工作,使本书能尽早与读者见面。
本书内容是作者所在团队科研过程中一些实际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同时SDN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因此书中难免存在不少疏漏,真诚地企盼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