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人模式”劫持的大脑

每天早上,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出门上班,用谷歌日历或日程本查看接下来的计划,准备好面对这一天的会议和面谈。除此之外的时间里,按照要求制作文件,清算经费账单。得闲时刷刷推特、发条照片墙(Instagram),点个赞,然后跟朋友聊聊这些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话题。

这些都是我们对于“从别人那里获取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即“他人模式”下的行为。

长此以往,我们的大脑就会始终处于“他人模式”的状态,满脑子都是“如何满足他人的期待”,而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有人因为庞大的工作量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在复杂的人事管理中身负重责;有人疲于应对顾客,应接不暇;有人被各种家务、养育孩子和看护老人占去了所有时间……

生活在巨大网络中的我们的大脑,每一天都被“他人模式”所侵占。甚至当我们不经意地打开社交软件准备发些什么的时候,心中所想的都是“发什么才能让关注我的人开心呢?”“发什么才能让别人给我点赞呢?”

相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称为“自己模式”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

在“自己模式”长期关闭的状态下生活久了,我们就不会有“自己想干什么”的想法了。这时候,即便别人向我们征求意见,恐怕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我们,会失去产生新创意和新思想的能力。

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最可惜的是,我们甚至会失去对于新事物跃跃欲试的冲动和对于生活中小小幸福的感动,我们的感受力会变得越来越迟钝。

如果真的变成了这个样子,那就麻烦了。

“他人模式”所导致的停滞感,对于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对这种焦虑感有过切身体会的人并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