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冲突相当显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发展是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限制条件的新型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城市矿产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还缺乏科学的绿色回收技术择选方法与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机制,需要开展相关的探索研究工作。本书选取铅为案例,铅是世界上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主要用于生产铅酸蓄电池等产品。铅酸蓄电池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的电化学储能产品,从其被发明至今已经历了160年,但其仍以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电池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产业的迅速发展,铅酸蓄电池的需求量与废弃量在快速增长。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处置,就容易引发铅污染事故。再生铅作为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少环境污染与缓解资源压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铅污染问题尚未解决,铅再生工艺参差不齐且亟待科学评价,落后回收体系急需制度规范。围绕该主题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原生铅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科学量化资源再生工艺的环境经济价值、探索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书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第一,探讨环境外部性理论,从三个层面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特性进行分析。首先,对于再生资源企业,本书在判断典型再生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环境危害特性后,发现再生资源产业的共性与特性,分析单位回收率、回收工艺水平、废料价格等因素对企业经济利润造成的影响,指出片面追求经济利润可能引发环境问题。解释不同资源再生工艺对环境负外部性的影响,分析废铅回收率、回收工艺对负外部性造成的影响,分析传统环境监管模式下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特征,指出监管存在漏洞导致引发再生资源产业环境问题,剖析再生资源企业“工艺逆选择”的原因。其次,针对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废物回收产业的环保属性,分析资源回收同时具备的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将视角延伸到再生资源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对再生资源企业环境负外部性的影响,以及资源回收对公众的影响,指出应当建立新的再生资源运行机制,将再生资源企业带来的正外部性内部化。最后,剖析再生资源跨省份转移现象背后公众与管理部门的利益出发点,指出再生资源在跨区域回收处置方面存在冲突,即电池回收在减少对某省份污染的同时,给其他省份带来污染。

第二,对我国典型铅再生工艺的经济与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选取工艺A反射炉、工艺B转炉、工艺C富氧底吹炉三类传统铅再生工艺,以及工艺D柠檬酸浸出与工艺E碱性溶液浸出工艺,进行分析范围界定。使用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五种回收工艺进行经济利润分析,发现在传统工艺中,工艺A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而工艺B与工艺C的经济性次之,但三者的经济利润均在4000元/吨左右;相对而言,两种创新工艺的经济利润较少,为2000~3000元/吨,说明如果仅从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则创新工艺可能还不存在优势。在对五种工艺进行溯源型环境影响评价并分析不同工艺相应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后,本书发现工艺A的直接环境影响最大;而考虑间接污染排放后,本书发现工艺D由于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总的环境影响较大。最终本书认为工艺B为目前最佳工艺,可以作为产业技术升级的重点推荐对象,以为后续定量研究再生铅产业环境责任协调机制提供依据。工艺C虽然在经济与环保性方面与工艺B基本一致,但由于其运行需要结合原生铅矿,因此其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并存的铅再生工艺。而创新工艺E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实现工厂规模化生产且验证其能够稳定运行后,可以作为今后推荐的工艺。

第三,对我国废铅酸蓄电池跨区域流动轨迹进行模拟,发现各省份之间存在显著的废铅跨区域转移量。本书使用最小距离最大流模型(MDMF)分析我国2013年废铅跨省域转移量,发现全国总的废铅跨省域转移量为99.6万吨,约占全国废铅总产生量的63%。17个省份需要将部分或全部废铅转运至周边省份进行处置。广东省、山东省和河北省的废铅流出量分别为16.07万吨、14.72万吨和10.57万吨;安徽省、湖北省和河南省的废铅流入量分别为34.31万吨、28.02万吨和26.10万吨。

第四,对我国再生铅产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首先,尝试选用宏观统计数据中的单位环境治理费用,将五种工艺排放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应的治理成本。然后结合五种工艺的经济利润,得出五种工艺的绿色经济利润。发现工艺A的绿色经济利润为负值;而工艺B与工艺C相应的治理成本较低,绿色经济利润具有较大优势;创新工艺D与传统工艺相比,绿色经济利润较少;工艺E与传统工艺相比具备竞争优势。所以应当向生产者或使用者征收技术升级费用,以支持工艺B在市场运行中取得经济优势。其次,在讨论与设计再生铅产业环境责任协调机制后,应当定量制定补贴金额的方法。通过选用支付意愿法,调研公众对支持废铅酸蓄电池清洁回收愿意承担的补贴额度。通过对比以上数据发现,在这个补贴水平下,先进技术相对于落后技术而言存在经济优势,从而判断再生铅产业技术升级存在可行性,并为今后环境责任协调机制的运行提出建议。再次,对我国废铅跨区域转移的环境责任进行解析,并探讨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前面章节对铅再生工艺单位污染量的研究数据,得出各省份之间由于废铅酸蓄电池跨区域处置而带来的环境责任。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在技术升级后,整体的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但由于外部省份废铅大量流入某省份,其仍会对该省份的环境造成冲击。最后,分别针对再生铅回收企业工艺择选标准、铅酸蓄电池生产商与消费者的环境责任、废铅转出与转入省份间的补偿方案提出建议。

本书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典型铅再生工艺的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探讨基于铅循环周期的环境责任协调机制以及废铅跨区域转移的生态补偿机制,分别阐释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绿色技术与绿色机制,从经济与环境双重视角,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探索绿色发展方式提供思路。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国废铅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跨区域多主体协调发展研究”(41801209)项目与南昌大学应用经济学省一流学科建设经费对本书出版提供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