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章节安排

第一章,绪论。分析研究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意义、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认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风险已经演变为社会风险,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压力大,需要政府、家庭、市场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供给,而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有助于财务供给的可持续性和效率的提升。因而提出了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数据来源等进行了设计。

第二章,文献综述。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长期照护财务供给的目标、财务供给的主体、多元主体融合理论、多元主体融合机制、多元主体融合模式等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为本书提供研究基础。

第三章,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理论分析。构建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概念、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认为融合是财务能力和制度供给两个方面相互结合的状态。提出了多元主体融合机制分析可以通过财务能力融合与制度供给融合两个维度来分析。福利多元理论为政府、家庭、市场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协同理论为多元主体融合的形成机制、实现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认为协同可以产生新的稳定有序的财务供给体系,协同可以实现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的目标。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构建本书关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模式和制度架构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主体的历史演变。通过对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责任主体的演变进行分析,认为责任主体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个人或家庭为责任主体到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共担责任,既是历史进步,也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客观需要。但是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主体供给并没有出现多元主体融合状态,由于多元主体参与的目标差异大,行动缺乏一致性,多元主体参与度和资源投入的动力不足,多元主体参与行动缺乏协调性,资源投入缺乏整合性。

第五章,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分析。通过对中国老年人各年龄段失能率、失能老人数量、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成本、失能老人潜在的财务总需求的预测,得出2020~2050年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总量、平均照护成本的变动趋势。通过对不同老年人健康程度、机构照护意愿和照护服务购买力的分析,对老年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进行科学分类。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共担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单一主体财务供给能力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单一主体提供的政府财政普惠制供给、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长期照护私人保险的财务供给能力进行分析,得出2020~2050年单一主体财务供给承担能力的变动趋势。单一主体财务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潜在的财务需求,需要多元主体共同融合,共担长期照护财务损失的风险,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提供依据。而政府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具有成为核心主体的条件。

第七章,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国际比较。通过对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和体系组成进行分析,总结这些国家的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责任定位、主体间责任边界和融合机制、模式,为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提供经验借鉴。

第八章,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模式与融合机制。本章主要分析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在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中的角色,多元主体能够实现融合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中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各主体之间的融合模式,提出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模式选择应该是“政府主导,长期照护保险为载体”,并构建促进各主体之间融合的机制。

第九章,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制度架构。在“政府主导,长期照护保险为载体”多元主体融合模式下,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制度架构由政府的制度安排、家庭的支持系统、市场的供给系统和社会组织的补充系统共同构成。其中政府的制度安排包括强制性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长期照护救助制度;家庭的支持系统包括个人储蓄支持和个人财产支持;市场的供给系统由市场自愿性的长期照护商业保险和市场竞争构成;社会组织的补充系统由社会组织非营利性机构和慈善募捐机构构成。

第十章,促进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多元主体资源整合力度,包括各主体内部资源整合和主体之间的资源整合;明确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在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中的责任;加快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明确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资金来源、给付标准,实施“三步走”战略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搭建多元主体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主体之间、主体内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多元主体融合程度和效率。

第十一章,基本结论和研究展望。总结研究的结论,认为单一的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组织都难以满足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需要多元主体共担。认为多元主体融合有助于基本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有助于提升多元主体财务供给的效率。认为“政府主导,长期照护保险为载体”的融合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管理体制。而政府的制度安排、家庭的支持系统、市场的供给系统和社会组织的补充系统的有效运行是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制度的架构。还分析了项目研究的创新之处,总结项目研究中不足和未来研究的设想。


[1] E.Cambois,J.M.Robine. 1996.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rends in 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Developments in Health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2] 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67~177、209页。

[3] 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第60~77页。

[4] 邓高权:《中国家庭结构变迁与养老对策探讨》,《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109~112页。

[5] 戴卫东:《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评价及启示》,《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5期。

[6] 崔晓东:《中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预测——基于多状态分段常数Markov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第6期,第82~93页。

[7] 曾毅、陈华帅、王正联:《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8] 黄枫、吴纯杰:《基于转移概率模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预测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S2期。

[9] 曹信邦:《中国失能老人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7期。

[10] 朱铭来、宋占军:《未来“老护”之路的设计走向》,《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第2期。

[11] 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保险研究》2010年第4期。

[12] 陈璐、范红丽:《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融资制度研究——基于个人态度的视角》,《保险研究》2014年第4期。

[13] F.Colombo,A.Llena-Nozal,J.Mercier,et al. 2011. Help Wanted?Providing and Paying for Long-term Care. OECD Health Policy Studies,pp.37-59.

[14] 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5] WHO Study Group on Home-based Long-term Care,WHO. 2000. Home-based Long-term Care: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 Geneva Switzerland:WHO,pp.1-5.

[16] 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制度建构的十大议题》,《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期,第28~34页。

[17] ILO筹资模型的核心就是遵循基金总体平衡原则,将某一特定时期内社会健康保险计划的支出现值等于这一时期内健康保险计划的收入现值。因而影响健康社会保险保费直接的因素主要是医疗费用损失或基金支出的频率和支出额,而医疗费用损失主要与特定损失额发生的概率、每年的平均损失等参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