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石器、陶器、岩画中的医学萌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民们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篇章。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我国就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期,近一万年来,积淀了难以计数的文化遗存。单从40余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仅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有7000多处。这些,为今人探索远古之奥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而且也告诉今人,整个人类文明史最初便是由新旧石器时代的“野蛮”人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经历了漫长的由“野蛮”人孕育的过程。

新石器时代约分为3个时期:前陶新石器时期(前8000—前6000年);有陶新石器时期(前6000—前4000年),为石器、陶器并用时期;新石器晚期(前4000—前2000年),为青铜器、陶器、石器并用时期。

可以说,那时人类社会几乎不具备什么生产能力,有了人就是有了原始的生产力,因而为了自身生存及再生产的需要,必须繁衍更多的人口。性、性行为及生殖便是既神秘又崇高的事情了。这既不是满足性欲,更不是淫荡和色情。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社会需要和人类意志: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口必须不断再生产,生殖崇拜便成为我们先祖先宗的社会意识形态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难怪《孟子·告子上》有“食、色,性也”之论,说明色和食同样是人的本能。《荀子·荣辱》曰:“声色之好,人所同欲也。”《礼记》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明训。

众多的文物、遗迹——古代岩画及彩陶绘画,生动地体现了原始生殖崇拜的普遍性。生殖崇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先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对女性生殖器、女人及女神的崇拜;后来人们又了解到男性在生殖中的重要地位,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对“祖”即男根、男性的崇拜便成为历史的必然。接着认识到生育繁衍与男女双方媾精的意义,因而对两性交媾的崇拜又使人们的认识向文明跨进了一步。

诸多学者把古人的生殖崇拜及由此而衍生的文化称为生殖崇拜文化。周予同论证过:儒家的根本思想生发于生殖崇拜。赵国华认为:道家的根本思想同样发生于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后来发展出的多方面灿烂文化的萌芽。李约瑟说:“道家性的思想必定与原始部落集产之性的母权社会有关,道家之所以成为古社会团结、统一以及反分化思想的最高代表,也绝不是偶然的。”郭沫若《释祖妣》一文,从古文字角度论证了古人对“祖”(即男根),“妣”(即女阴)的崇拜等。完全可以证明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文化是内容丰富、表现独特、影响深远的,并且从一开始就对医学产生了比其他学科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