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MES制造执行系统的定位

传统的制造企业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普遍放在ERP管理系统和现场自动化系统两个方面。

虽然ERP系统和现场自动化系统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但是由于ERP系统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管理的上层,一般对车间层的管理流程不提供直接和详细的支持。而现场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现场设备和工艺参数的监控,它可以向管理人员提供现场检测和统计数据,但是本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所以,ERP系统和现场自动化系统之间出现了管理信息方面的“断层”,对于车间层面的调度和管理要求,它们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或功能薄弱。比如面对以下车间管理的典型问题,它们就难以给出完善的解决手段。

① 出现用户产品投诉的时候,能否根据产品文字号码追溯这批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信息?能否立即查明它的原料供应商、操作机台、操作人员、经过的工序、生产时间日期和关键的工艺参数?

② 同一条生产线需要混合组装多种型号产品的时候,能否自动校验和操作提示以防止工人部件装配错误、产品生产流程错误、产品混装和货品交接错误?

③ 过去12小时之内生产线上出现最多的5种产品缺陷是什么?次品数量各是多少?

④ 目前仓库以及前工序、中工序、后工序线上的每种产品数量各是多少?要分别供应给哪些供应商?何时能够及时交货?

⑤ 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有多长时间在生产,多长时间在停转和空转?影响设备生产潜能的最主要原因是设备故障、调度失误、材料供应不及时、工人培训不够还是工艺指标不合理?

⑥ 能否对产品的质量检测数据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精确区分产品质量的随机波动与异常波动,将质量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⑦ 能否废除人工报表,自动统计每个过程的生产数量、合格率和缺陷代码?

一个制造工厂能否良性运营,关键是使“计划”与“生产”密切配合,企业和车间管理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现场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快速的应对措施,保证生产计划得到合理而快速的修正。

而MES制造执行系统强调制造计划的执行,它在计划管理层和过程控制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恰好填补了两者之间的鸿沟。

作为维系企业决策层与基础控制层的纽带,MES制造执行系统理顺了企业内信息流。它能精确调度、发送、跟踪、监控车间生产信息和过程,且同时能测量和报告其实时性能,它是实现车间生产敏捷化的基本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