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心存芥蒂强打压(一)

王文兄弟俩以为孙山只是个吊榜尾的附生,根本不敢参加当年举办的科试,早已回归沂水县城。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孙山此时正在济南府准备参加乡试,而科试结果早已公布。

孙山名列第二等前列,而院试倒数第二的范闲却未通过科试。

看来副主考官陶潜依然余怒未息,主考官林垠自然顺水推舟,将范闲拒于参加乡试之外,稍稍为同僚陶潜出一口闷气。

再则参加今年科试的沂水县生员中榜者廖廖无几,连新生员卓超也没有通过科试。

而孙山不仅进入第二等前列,还得到了山东学政亲自举荐的岁贡生名额,这让众生员自此对孙山另眼相看,再也不敢以侥幸吊榜尾而歧视他。

正德十一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乡试正式如期举办,共设十二名阅卷官员。

其中主考官一人,副主考官一名,同考官(即阅卷官)十名,主考官和副主考官均由朝中重臣担任,同考官由山东布政使司的各府州县教谕担任。

山东一地近三千名通过科试的生员及监贡生参加此次乡试,他们的命运便掌握在十二名阅卷官员的手中,也在他们的好恶及一念之差。

落第及中榜是截然不同的待遇及社会地位,十二名阅卷官的习文喜好,直接关乎着众考生的一生。

乡试一般只录取百余人,有时候甚至数十人,也就是说三千考生有幸中举者,必须击败二千九百人,才有可能登上桂榜成为举人。

乡试中举比参加会试得中会士时还要艰难许多,故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几十分之一的概率才能中举,也由此可见考上举人有多么的不容易。

直到八月十日乡试主考官礼部侍郎鲍锦及副主考官山东提学官陈一敏才相继来到济南府城,并立即进入贡院不再外出。

八月十二日开始验身入场,并且是连考三场,期间不清场,也就是说众考生必须在考场里面待足九天八夜,才可以走出贡院。

是以乡试时要携带的物品极多,并且都有严格的规制,比如衣衫必须是单层,不准允穿缝边衣袍。

孙山没有族人陪伴着参加科考,只好求助于李氏兄妹,忙活了几天才购置完毕。

八月十二日一大早,天色还未大亮,孙山便在李镇兄妹俩的帮助下来到贡院前等待入场。

他先找到青州府铭牌,再找到沂水县的铭牌,发现参加乡试的生员不太多,且不认识一人,便默默地排在后面,时刻聆听着文吏的呼名。

然后逐步通过唱名检查分考场等考场惯例,才得以进入考房,将一切事务安置妥当。

等到试卷发放完毕,孙山将题目抄写下来,是两道四书题和一道五经题目,需三天内写作完成。

这三道文章的好坏及名次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中举。

至于第二场和第三场的文章,只要不是太差,或者是有违禁文字,或犯忌字眼,一般情况下,文章好与差不再起决定因素。

由于五经博大精深,考生们只需择选一经为本经,是以五经题目看似出得极多,孙山只选诗经题目即可。

他先是填写好籍贯至亲名讳等,便开始默想文章结构,及上佳的排比句段,也就是所谓的八股。

八月十三日上午孙山将默想好的文章写在草稿纸上,草稿和试卷是要收走的,以此甄别是否作弊。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孙山乘着头脑清晰,开始仔细检查是否有违忌字眼,并将文章再一次修改拟正。

到了下午时分,孙山才将两篇四书文章工工整整的抄写在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