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战败的地点距离边塞只有100余里,边塞的将士很快知道李陵战败的消息。武帝希望最终的结果是李陵战死,他特意召见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从她们脸上的表情观察,却没有看出悲伤的神情。
可李陵偏偏没死,不死也就罢了,关键他投降了匈奴。在儒家文化理念中,投降的字眼最为人所不齿。大丈夫要“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青山处处埋忠骨。”好男儿报效祖国征战沙场,活着回是侥幸,而死则死得其所,国家会追授你为烈士,族人乡亲也都会以你为荣。可李陵作为主帅,竟然投降敌方,这等于公开打脸汉武帝,公开与汉朝为敌。武帝大为震怒,责问之前回来报喜的陈步乐,陈步乐不明所以,惊吓之余挥刀自杀。朝中大臣一致谴责李陵,认为身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怎能选择投降?李广的家族历代都在抵抗匈奴方面展现了英勇,属于汉朝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家族。因此,李陵投降匈奴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最初汉武帝相对理性,他觉得李陵投降匈奴可能隐藏着某种原因,因此就此事向太史令司马迁咨询看法。也只有耿直的司马迁为李陵仗义执言:“李陵很孝顺,与人交往,谨守信用,为国家奋不顾身,常有报国之志。李陵平时的所作所为,有国士之风。而今由于出师不利,被迫投降,而那些只知安生保命的大臣,却肆意诋毁李陵叛国,实在令人痛心!李陵率领的汉军不过5000步兵,却能深入匈奴腹地,抵御数万匈奴骑兵,致使敌寇死伤无数,单于不得已只好调集所有的骑兵,围攻数千汉军。李陵率领汉军转战千里,途穷矢尽,将士门手持空弩,与敌人白刃格斗,始终心向汉朝。与敌人死战,能够得到将士们如此拼死效力,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汉军虽然身陷绝境,但杀伤的敌人,也足以向天下人夸耀。我相信,只要李陵不死,一定会再寻找机会,报效朝廷。”
司马迁的观点相当有道理且切合实际,并不偏袒李陵,然而武帝却不这样看待。武帝当时非常宠爱李夫人,而李夫人是李广利的妹妹。李陵与单于作战时,成功吸引了匈奴右贤王的军队,结果李广利没有取得战果,受到许多人的指责,然而武帝选择偏袒李广利。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为李陵鼓吹,就是贬低李广利,再一次打脸汉武帝。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推入蚕室,实行宫刑,司马迁成了这一事件最无辜的受害者。
过了一段时间,武帝又开始后悔没有派军队接应李陵,武帝说:“李陵当初出塞,应当及时派路博德到边塞接应。没有预作准备,这是老将路伯德心怀奸诈,致使李陵得不到救援。”于是派出使臣慰劳那些李陵带出去、最终逃回的将士。可对李陵、对那些战死的将士,这一切早已不可挽回!
那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呢?当初他自己说“如果不能以身殉国,算什么英雄!”究竟什么原因,让李陵的话语和行动自相矛盾呢?多年后李陵在给苏武的那封著名回信《答苏武书》中给出了答案:“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也就是说,李陵之所以不死,是要有所作为,他认为这样死没有价值,不如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报效国家,正像司马迁分析的那样。可惜的是,现实又向李陵开了个大玩笑,他不仅再没有机会报效国家,连回家的路也从此断绝了。
李陵的悲剧可以说是被两个人给坑了,一个是路博德,害得李陵孤军深入,最终兵败;而另一个公孙敖就是李家的灾星,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公孙敖夺走了飞将军李广的前将军身份,间接导致了李广迷路自杀的悲剧。二十几年后,又是这位公孙敖,断绝了李陵回归汉朝的道路,彻底将李家推向了绝路。那是怎么回事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