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好圣孙

听到佟国维的声音,原本还闭目假寐的康熙皇帝立刻睁开眼睛。

如今的殿阁大学士当中,可没有佟国维的名字啊!

康熙喘着粗气,目光落在了跪在那里,额头紧紧贴着地板的胤祀的身上。

好一个偷梁换柱!

朕还没有死呢!

就开始趁机夺权,要急着上位了?

“咳咳咳,”康熙当了五十二年皇帝,心中虽然激愤,但是还不至于直接开口骂人,强忍着怒火,点了几个人:“坐!”

“皇上,您没事吧?”

佟国维看起来苍老了一些,看向康熙的目光,倒是多了真挚和关切。

“方才急火攻心,用了针,喝点药,便没事了,”康熙从李德全手中接过汤药,而后一饮而尽。

“西北大捷的事情,你们可都知道了?”康熙接过百帕,擦了擦嘴角的药汁。

“臣等已经知道了,”佟国维资历最深,开口回话。

张廷玉,马齐坐在一边,胤祀和胤祥两人紧靠着康熙一边。

“那胤禵意外身亡,你们也都知道了?”康熙好似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方才在来的路上,胤祀已经将事情都告知给几个殿阁大学士,所以现在康熙说出来,几人除了表情惊惧之外,倒也没有其他反应。

“胤禵是为了大清万世基业,亡于青海,”康熙好似已经缓过气来,当即下旨道:“张廷玉,立刻拟旨,给富灵阿去旨,准噶尔部族,不论男女老幼,全数诛灭,一个不留!”

“奴才遵旨!”张廷玉起身领旨。

“另外,再给隆科多去旨,令其务必将十四阿哥的尸首,安然无虞的送回来,若是少了一根毫毛,朕要他的命!”康熙猛的一拍桌案,看起来中气十足。

“遵旨!”

哒哒哒......

康熙的手指在桌子上轻轻的叩动,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声音。

让殿内众人尽皆低头顿首。

半晌之后,康熙的声音才悠悠传来。

“至于朝堂的事情,佟国维、张廷玉、马齐、胤祀,”康熙想了想目光落在了胤祥的身上:“还有胤祥,你们几个人斟酌着办理即可。”

胤祥???

听到老十三的名字,跪在地上准备接旨的胤祀一愣,而后抬起头看向康熙。

老皇帝这是准备扶持老十三了?

胤祀从来没有将这位十三弟放在眼里,一个急公好义的侠王称号,就注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掌权者。

如今......

看着老十三跪在那里的背影,胤祀的眸中隐藏了一抹忌惮,不论如何,他都不会让任何人妨碍自己登临大位,就算是老四自己杀的,老十三更没有什么区别了。

“张廷玉留下,其他人可以跪安了,”康熙摆摆手,遣散了其他人。

“臣等告退!”胤祀恭敬一拜,率先离开,胤祥则是伸手抹了抹眼泪,抬头看向自己的皇阿玛:“皇阿玛,您千万保重。”

不多时,养心殿中只剩下康熙,张廷玉以及李德全三人。

“李德全去殿外守着,没有朕的允许,任何人不能进来,”康熙把李德全也支了出去。殿内青烟袅袅,只有君臣两人。

“方才一瞬间,朕以为,要去见列祖列宗了,”康熙舒缓着自己的心绪,双手轻轻的捻过墨绿色的佛珠,犹如老态尽显的富家翁。

“皇上圣德,比之尧舜,天道有常,皇上却不在此列,”张廷玉能说什么呢,现在的情况,人家老子死了儿子,自己总不能说放宽心吧?

“人力终有尽时,朕又何尝不知呢?”康熙言罢,长叹道:“天不假年啊。”

张廷玉低着头,默然不语。

“朕听说,你那小儿子这几日也是染了重病,情况如何了?”末了,康熙又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句。

“找了大夫看过,如今只不过是拖延时日罢了,”张廷玉的声音带了一丝哽咽和沉重。

“一会让李德全去太医院,派几个儿科圣手,去你府上瞧瞧,”康熙看着张廷玉,同为父亲,自然有种感同身受的情绪。

“微臣谢皇上圣恩,”张廷玉就要跪下谢恩。

“不用多礼了,来,坐下陪朕聊聊,”康熙指了指一旁的凳子。

“朕这些日子看过编纂处送过来的明成祖修订史册,”康熙的声音不疾不徐,好似在说一件不相干的事情:“你熟读经史,可知道明成祖故事?”

“回皇上的话,知道一些,”张廷玉宦海沉浮,玲珑心思,在康熙说出明成祖的时候,脑海中便浮现出了三个字:好圣孙!

但是这话,不能自己先说,事关国体,只能皇上先开口。

康熙仍旧拨弄着手中的佛珠,有意无意道:“都说成祖时候,三子各有优劣,最终因立嫡立长,选定了仁宗皇帝,但是朕有不同的看法。”

“杨士奇老成持重,臣以为是,”张廷玉没头没脑的附和了一句。

当初,成祖问对,就是杨士奇言:“好圣孙,可旺三代。”

“你也觉得,此为上策?”康熙盯着张廷玉,好似要捕捉到其表情的任何细微变化。

“但是,”张廷玉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老臣担心,生孙太小,万一......”

“衡臣你算一个,马齐算一个,胤祀,胤祥,”康熙好似在一个个的计算着,嘴唇翕动:“再加上一个隆科多!够吗?”

“皇上盛年,自然无虞,”张廷玉低声道了一句。

“盛年啊,”康熙抿着嘴唇,不知是感叹还是无奈:“是啊。”

“跪安吧,”末了,康熙好似有些意兴阑珊,摆摆手,让张廷玉离去了。

软榻上,康熙微微闭着眼睛,脸色发白,好似枯槁。

在方才昏厥的瞬间,康熙无意间看到了胤祀那狂喜的眸光。

就在那时候,康熙已经下定了决心,立一个好圣孙,也许比胤祀更有利于大清的万世基业。

但是唯一的问题就是,弘历还太小了。三岁的小孩子,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大清这个万吨巨轮的航行方向。

所以,就需要几个辅佐的大臣。张廷玉、马齐是上书房行走,文官之首,一满一汉,相互制衡。

胤祀势力遍布,若是用心辅佐,朝廷可定,若是其心有异,有胤祥在旁平衡,出不了大岔子。

至于隆科多,则是一个伏笔,让其速速回京,执掌九门,任何人有异心,只要隆科多在,则翻不出浪花来。

不断的捻动佛珠,康熙的脸色却突然红润起来。

“李德全,”康熙唤了自己的心腹太监的名字。

“皇上,”李德全赶忙闪身出来。

“移驾,畅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