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老陈重复了一下这个数字,眉头皱起,“是不是太低了点?”
小龙刚开始拍片的时候,虽然片酬只有区区的一万元,但这一年来已经水涨船高,到了数十万级别。
这点片酬,还没朱导和吴老板他们给的高呢。
顾晨默默注视着两人谈片酬,但没吭声,而是全权交给了老田负责。
谁让人家是“国际大导演”,说(忽)服(悠)力度比较强呢?
“陈校长,你知道江文吧?”
老陈出身武术世家,从小练武,在少林寺待了许多年,曾是少林寺武术学校的老师,现已成为校长。
在1993年便成立少林武术表演团,经许可后去海内外为各国观众进行武术表演,做武术及文化交流,可以说是很有商业头脑。
小龙拜师少林方丈就是他一手操办,小龙表演时被看重,在湾岛那边拍片,也是他一人全权负责,所有收入都是他这个当爹的拿着。
老田叫他一声陈校长,也不算错。
“这我肯定知道啊,《芙蓉镇》《红高粱》都是他演的,眼下戏院正放着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他拍的,听说那个十几岁的小演员在柏林拿了影帝。”
什么柏林,那是威尼斯,你这个半瓶子的货!
老田看了一眼大门,确定关紧了,才放低声音说道:“我可以跟你透露一下,我们这片子男主角之一是江文,可他在这里的片酬,比小龙也高不了多少。”
“而且,你要知道一点,我们这不是什么你在那边拍的商业片,我们是艺术电影,是要上电影节拿奖的!”
“这片子是可以留在观众心里的,再说功利点,小龙凭这个角色,多了不说,二十年之内,观众就忘不了,我在这里可以给你打这个包票!”
说到最后,老田的声音大了点,似乎对老陈句句不离钱、就是想加片酬的事,有些意见。
眼看着到了僵局,老陈有点下不来台,老田也生了气,就轮到顾晨出场了。
他战略性咳嗽了一下,把两人的目光转移到他身上来,微微一笑道:“陈校长,田导,我是这样想的,小龙在湾岛和香江那边,确实比较火,档期也紧张,虽然咱们剧组经费不宽裕,但紧紧还是能多拿出来一些。”
“我的编剧费用,匀出来一些,咱们凑个八万八千八的吉利数字,你们看怎么样?”
老田还没怎么样呢,老陈先过意不去了。
“这怎么好意思呢。”
在一连串的客套中,老陈最终还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跟过年时有些小孩说着不要压岁钱,但眼里分明闪过游戏机、溜溜球、四驱赛车等玩具一模一样。
三人敲定了档期,9月中旬到10月中旬这一个半月,小龙在《石头的夏天》剧组拍戏,片酬八万八千八,一切食宿等相关费用,也由剧组负责。
要知道,这年头很多工人、白领的工资,也就是一两百,好点也就大几百,过千都相当困难,八万八千八已经足够他们挣好多年了。
三十年后,多少人一年都挣不到这个数字呢。
……
这之后,顾晨、老田、陈校长和他的儿子小龙一起去吃了顿饭,先混个脸熟再说。
老田常年留着胡子,看起来有点像坏大叔,但谁让顾晨长得跟《旋风小子》里的林志英一样白净呢,这就让小龙感觉很亲切。
再加上他学武的,天生不怕生人,很快就跟顾晨聊熟了。
住了一晚后,顾晨和老田一起回了京城。
几天的功夫,事情可不老少。
第一,联系郑老师一起勘景,选择合适的拍摄场地。
第二,需要最后打磨剧本,看哪里需要根据拍摄场景进行微调,改动不算大,但也有数千字之多,至于改动部分的分镜,则是来不及画了,到现场再说。
第三,跟老田一起,选其它戏份比较重的配角。
这点比较简单,路上遇到的大货车司机由老田客串,一起游泳的年轻人,由段龙、陈闯他们饰演,至于那对相当有爱心,可以把四个球相继往天上扔,还每次都稳稳接到的年轻情侣,则由顾晨和俞妃鸿饰演。
第四,选工作人员。
灯光、摄影、副导演、场记等专业人士,都用了老田的原班人马,合作起来方便。
而像客串执行制片、片场助理、置景、端个茶倒个水什么的,则基本还是两个兄弟院校的段龙、陈闯这些人。
太穷了没办法,只能让他们上了镜头就是演员,出了镜头就帮忙布置场地。
第五点,可就难了,顾晨想要版权。
中国的电影产业参考了某解体不久的大国,接近一个特许行业。
长时间以来,有资格制作电影的,是全国16家电影制片厂,有资格放映电影的,是各地方的国营影院,但有资格发行电影的,只有中影公司。
电影的制作发行,完全按照国家计划进行。
国家拨款给各电影制片厂,每个厂每年制作的电影数量有一定限制,像北影厂这类的大厂,每年最多也就一二十部,而小厂就更少了,一年几部都是常态。
但前些年,即使是大厂,也很少主动制作超过100万预算的电影。
因为按照当时的政策,一部电影再好,也只能卖108万元。
当时的发行政策是,所有电影都需要卖给中影公司,价格按照拷贝数量,一个拷贝9千元,最多120个拷贝,价格108万。
一旦超过120个拷贝,中影公司就不再按照拷贝付款,转而以每部影片99万的价格收购。
不过,即使是再差的电影,只要通过审查,中影公司就会购买,最低价99万。
一部最好的电影最多卖到108万,一部最烂的电影也能卖出99万,导演、编剧、演员以及所有幕后工作人员有多大热情,也就可想而知。
反正抱着“能通过审查就行”态度的人,不在少数。
能不能拍出一部好电影,只能取决于导演及其合作者的个人艺术追求。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许多相关行业放开,电影也不例外。
1993年,中国电影理论界、创作界就对电影是商品、艺术品也是产业,应该按照电影产业的规律来管理电影达成了共识,之后,国家取消了中影公司的垄断发行权,允许各地分别发行。
其实,在没放开这个之前,就有私企投资电影,比如张一谋、陈凯格等大导演的许多片子,都是私企老板投资的,他们的操作方式是,从制片厂购买厂标,挂着制片厂的名头,但实际拍摄与后续利润跟制片厂都无关。
由老郑、老田两人牵头,顾晨跟学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打了个商量。
最终,这部《石头的夏天》成为校厂合作拍片,探究青年创作者是否有拍摄优秀长片的可能,并检验一下学院这几年的教学成功。
合同规定:国内的版权属于青年电影制片厂,票房分成什么的,学院一概不要,但国外以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版权属于学院和剧组主创(即属于顾晨自己)。
学院本来就没资格要票房分成,制片厂生产的电影本来就卖不到国外,能让人记个好,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等到1997年之后,就压根不用这么麻烦了,因为那时候国内相关政策继续放开,允许个人、企业以资助、投资的形式“参加摄制电影片”,算是给绵延了十多年的民间风气一个名分。
但现在,这对顾晨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起码不用像《活着》《小武》这些片子那样,为了收回投资,私下去海外参展卖版权了不是?
以后,顾晨可以拍着胸脯说一句,哥们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