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马士英要来镇江

刘秀孩子出生有祥瑞,消息传了出去,立刻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江南文人就喜欢这口,纷纷表示这是老天爷发话了,他们也要搞改朝换代。

老百姓更是纷纷对着天空磕头,表示刘秀就是真龙天子,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还自发的游行欢呼。

总管们当然在暗中推波助澜,各种传说都有,什么长江谁直飞天空,真龙天子出现,还在空中说了五个字,刘秀是汉王!

只有更夸张,没有最夸张,只要敢想,就有敢于执行的人,这就是投机,傻子都能看出来,刘秀要称王。

至于南明政权,隆武帝还在忙着和何腾蛟交流,他在去湖南的路上,自然没空关心祥瑞。

鲁王政权虽然只有舟山这个小岛了,还是要表示,他还存在,他怕的不是被笑话,而是被无视。

方国安已经明白了,跟着鲁王没啥希望了,他在内部串联,看能不能搞定其他人,一起投靠刘秀。

在鲁王这个小朝廷,这些南明大臣之间全是恩怨,都是历史恩怨,所以可以说是矛盾重重。

在他们看来,无论朱家人那个上台,都有黑暗历史。而刘秀作为后起之秀,竟然是一张白纸,于是他们也想用朱家人的旧船票,登上刘秀的新客船。

在以前的惊涛骇浪之中,刘秀一直在反清,什么内斗都躲过了,所以他以一张白纸的身份,在上面写下他人生第一个政治小目标,就是汉王。

而且机会对刘秀特别多,一个是江南文人拥护,这些人能说会道,嘴巴特别厉害,另外一个就是这张白纸,属于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时弘光朝廷里的人都有污点,没成为烈士,这就是污点。而刘秀竟然干干净净,这就让人很吃惊。

刘秀的祥瑞太明显,当然也有很多人看明白了,比如马士英,过了年就来到鲁王这,企图协调福建和浙江的南明矛盾。

马士英不是一个人,他还带着学生来的,在弘光政权,他不是主考,只是内阁首辅,当时学生表现优异,学识是给人印象深刻的。

正好听说刘秀孩子有祥瑞,马士英认为,刘秀的可能性很大,以后如果改朝换代,他就写信给阮大铖,希望推荐。

马士英希望做刘秀孩子的老师,其他总管他也看不上,毕竟做过内阁首辅,他只希望能改换门庭。

刘秀要做汉王,鲁王同意了,按理说应该是礼部派人去,但是因为这属于瞎胡搞,牵扯太多,所以这事就特别敏感。

鲁王的礼部就没有人愿意去,没谁愿意趟这滩浑水,就没有人愿意去,这个活,鲁王的礼部看到马士英来了,就推给了他。

这样,一来二去的,马士英出任了鲁王的使者,还派出了很多太监,这些太监,都是从小5岁净身进宫。

他们当中很多人非常有学识,原因就是朱家人还搞老一套。鲁王也想做皇帝,也把这个太监的学校,叫做内书堂。

马士英来了,为了融入鲁王的圈子,也曾经给太监们上课,太监是读书的,太监也都是有文化的,而且他们都是名师教出来的,像马士英这样的,当代的顶级文人,这才有资格教授。

隆武政权不要,马士英也终于低头了,他要改变了,于是这个人的情商变得很高,跟谁他都不得罪,谁都不得罪,和谁都能够很好的交往。

马士英和宦官亲密,就是从给宦官当老师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在错综复杂的鲁王政权,人际关系的圈子里,马士英变了,竟然以人缘好著称。

这个使者,马士英的路是别人让出来的。很多事没人愿意干,但是又必须干。像这样的活儿,落到了他身上。

好多事,别人干就不行,而马士英干就没事,因为阮大铖的推荐,就这么厉害。

一方面因为他会做人,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刘秀没有污点,是一张白纸,当然不愿意因为马士英破防,还要千金买马骨,即使不用也会留下。

比如说。捧隆武皇帝的臭脚,阿谀皇帝这件事,就只有马士英愿意干,别人不愿意干,不但能干,而且没有人骂。

还有这鲁王,不是说经常出巡,每次回来,都得有人写那个贺词,唱一个赞歌。这个活就没人干,但是肯定必须有人干,马士英来了以后,这就成了他的专利。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这算不上啥问题,因为不管你支持不支持,起码的礼貌总是要有的。

可是鲁王朝廷里,每个人都有仇人,都怕挨骂,都怕以后说不清。而马士英豁出去了。

所以马士英到了舟山,得到一个活,就专门写这个赞歌,给歌功颂德。

实际上这个活,非常实惠。至少混个脸熟。要是认识做了朋友,那好多事就好办了。

和那帮大臣跟鲁王混个脸熟,要要靠直眉瞪眼挑毛病不同,马士英是拍马屁。关键是,这个活必须有人干,而没人愿意干。

这么好的活,没人愿意干。马士英在鲁王这,就专门干这个,因为没人愿意,离了他还不行。

这不机会就来了,刘秀要称王,鲁王当然要表示,按理说,一般的外交格局是什么?鲁王要派有爵位的人,至少是伯爵以上的,这样一个有爵位的人为正使。

有爵位的人都是贵族,一般没什么才学,为了表示重视,马士英就被任命为这个特别使者,跟着去镇江。

实际上这是一个暗示,就是马士英这个歌功颂德,就要开花结果,马上就要升官。

马士英现在还是一个退休老干部,虽然是什么老师,太监老师,那都是工作岗位,并不是职称,更不是工资待遇。

眼看马士英就要崛起了,有几个人能做到宰相,那都是命好。做到宰相,真的不是做的怎么样,而是命好。

马士英明白了,当宰相绝不是人生努力的结果,而是一种机缘巧合,只要能进入刘秀的文人圈,他就觉得人生就满足了。

能做到他这个级别的干部,这辈子值了,所以对马士英来说,在鲁王这没白混,应该说从一个地方绅士,变成特派使者了。

如果运气好,刘秀能留下,马士英觉得,这些年的马屁,包括以前在崇祯皇帝的时间,就算没有浪费,也就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