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大明商业改革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2981字
- 2025-04-05 01:25:07
朱由检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听话也就算了,乖乖拿出我想要的东西,不听话?不听话天天给朕死好了。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完全不在乎这些事情会死掉多少人,会有多少人蒙冤,多少人受苦受难。
在朱由检的眼里,你们只是数字,如果你们不配合我的规矩,耍心眼儿,那就是满清入关后,一个个砍掉脑袋,屠城过后,留在记载里头的数字。
你们与其说被清兵杀头,倒不如死在我的手中,也是一样的结果,甚至是还算体面的,至少是华服,至少没金钱鼠尾辫,至少哪怕是囚衣去见祖宗都还可以说是被昏君砍了,不是被当了包衣玩死。
这就是朱由检的态度。
数百位各地的商人,这时算是被朱由检半强迫半合作的拉到京城,全都是锦衣卫缇骑上门去请,王承恩亲自负责的差事。
这些商人中有徽商、浙商、晋商、以及各地的代表商人,这也恐怕是华夏这片土地上,最大规模的商界交流会了。
显然气氛没那么好,听说晌午时,有几个海商被查出来,的确试图去贿赂海关的监督太监,被皇帝送去了诏狱,少不了狠狠地收拾一番。
所有在场的商人都有点胆战心惊,都知道皇帝现在大搞税收上的重商轻农,严办沿海的私下贸易,开设不少海关,各个沿海省份都有,商人们被允许从这下海贸易赚取高额回报。
说实话,皇帝对商人算的上不错,为什么呢?因为皇帝重商啊!
前不久有一位晋商,打算在大同附近办一家养荤羊的厂子,经过不懈努力也只筹措到预期的三成本钱,他就在民间大肆宣传,但显然是很少有人重视。
羊本身价格就高,晚明时代江南的羊肉价格居高不下,但这眼下时节,朝廷西北尚有动荡,想要卖到南方去,条件是比较严苛的,当今的朝局又颇为复杂,随时有可能被官府查办。
当他在民间宣传,无人问津时,却有太监找上门来,直言是陛下召见,等到晋商见到了皇帝,皇帝表示愿意支持这位晋商的羊肉生意,并且提出给他提供三十万两白银,成为了这个晋商背后的最大股东。
这样的例子很多,皇帝很喜欢投资,出手也很阔绰,不少善于计算的大商人在民间传说,皇帝通过收缴各地藩王、官员积欠的二十年欠税,即便是和国库分走了一半,手里已经有了上亿两的白银和千万两的黄金。
这是不切实际的数字,就是有不少人去相信这种奇谈怪论。
文官中一个叫曹樾英的,就在自己文刊里信誓旦旦的直言不讳。他说大明皇帝朱由检,这个千古未有的暴君,通过不断提高对百姓(商人)的盘剥,和各种名目的问罪下狱抄家手段,此刻皇帝内帑里已有了一亿三千三百六十万两白银,以及黄金七百六十一万两,数不尽的珠宝玉器。他的数据是直接将近二十年的大明王朝赋税相加除以二,得出来的数字,根本就是自己杜撰的数据。
总之,舆论反应很可怕,也使得商人畏惧皇帝,同时也对皇帝的财富表现出其贪婪的本性。
数百名商人老老实实的坐着,也有人讨论,皇帝则是给众人画饼,讲述自己宏伟的崇祯年经济改革行动。
“朕的意思讲的够明白了吧?将银两规范化,类似欧罗巴人一样制作金银币。”
“从明年的调令开始起,你们手中的银子,无论是散碎银子还是银锭,都通通都得给朕这兑换成大明银元,金子就得给朕这兑换成大明金币。”
“首饰不算,但若是用于贸易结算,或者缴纳税费,首饰是不能直接缴税的,当然,朝廷今后的用度也会全部使用银元和金币,并且朝廷还要在藩国中也使用银元和金币,兑换的比率也已经与你们商量的明明白白,朕这么说,俱是些大白话,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罢,都得按朕的新规定来办,可都明白了?”
皇帝和商人们说着,口吻随意,并没有怎么逼迫,但商人们还是一个个畏畏缩缩的,当然也有不少讨好的人存在,连声答应。
海商们意见倒是很大,即便是晌午不少海商已经被搞到诏狱了,但归根到底是自家产业更重要些,也有人站出来问道:“禀陛下,此法虽然是让大明百姓在结算时便携不少,也取缔了纳税时,存在地方逼着缴纳损耗的情况。”
“但是陛下,我等海商与红毛人等西夷交易,往往以碎银、银锭的形式结算,若是我大明突然发起贸易改革,以金币、银元和铜钱交易结算,那我等海商又该如何交易呢?”
出乎众人意料,这个问题并不没有让皇帝陷入困境,从而放弃这个让商人们都有不满的金银货币改革计划。
朱由检不假思索的说道:“很简单的问题,朕只需在海关、海港都设立银监司的府库,商人回到港口来只需将所得的钱货拿到府库,兑换成钱币即可。朕听闻你们收纳的碎银和银锭,有纯度问题,朕也琢磨了,直接以成色兑换,朕允许你们海商自己组个商会贸易组织,若是地方银监司对成色判断不公,可直接停止兑换,附议后容商会向朕禀报。”
朱由检算是看明白了,自己不参与,这些商人的确是没办法好好经商,此刻自个儿就是大明朝的大宪章,真应了那句,我的眼睛就是尺。
海商们又提了几个意见,最终也答应了下来,皇帝很强硬的推行了货币改革,自己个平头百姓不可能杠到底对吧。
随即朱由检主要又抓住其中的钱庄大户,要求对大明境内的数千家钱庄进行改革,将这些钱庄进行整合。皇帝配合着这些商人们,从地域、竞争关系、家族银钱配置等等的利益交流里,进行革新和调节,这些商人们一个个乖乖坐着,本来还是极为的疲惫,此刻却一个个听得很认真。
仔细听下去,他们才发现,这皇帝的商业方案每一个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有相当的前瞻性,也就是有远见。每一个钱庄商族的问题,皇帝都给予了态度和解决的方式,调解一个省份内、州府内的区域性钱庄合作,毫无疑问是十分的复杂的。
留下现有钱庄,对各家族掌握的钱庄管理层进行一轮调整,不挪移本金也不牵扯到储户,根据区域内的钱庄联合体的资金底蕴比例,来进行利润同比例的分红。
这样的好处就是体量扩大了,且各家族利益尽可能的不受损失,保证所有人的收益。
并且钱庄不会因为家族的内部原因就快速的瓦解掉,参与者都能获得地区内的经济话语权,十个以上的钱庄集合体,资金就更加充裕了。
虽然增加了大量繁琐的探讨程序,但是结构更稳定,投资的盈利方向一定会更符合大多数家族的利益,投资成功了大家一起分钱,亏损了也就属于集体亏损,这样各家损失都不至于伤筋动骨。
好处坏处都有,但在眼下的时局,保持一个投资稳定,就是最大的好处。
钱庄的讨论持续两个时辰,终于大概解决问题,各家也已经讨论出了大概,皇帝这才放这些人回去歇息,准备第二天的商谈。
虽然商业上的工作忙完了,但皇帝其实没有能够好好休息,朱由检因为此事耽搁了一个白天,晚上就拿来批阅奏折。他没有分身,事情尽可能的亲力亲为,不给文官集团一点参自己记忆中,名臣名将的机会。
朱由检摊开的前两份奏折分别来自朝鲜和辽东,梅之焕和孙传庭都上奏了关于后金国内的情况,有一些汉人包衣躲过了屠杀,来到了朝鲜和辽东,被两地收留了,孙传庭是留在了宁远城,而朝鲜的梅之焕则将那些难民安置到了朝鲜境内,在朝鲜的釜山搞了片汉民区,由这些落难汉人居住。
对于梅之焕的处置,朱由检还算是比较满意的,既接受了难民,也将人留到了南方,不至于其中掺杂后金探子,闹出些乱子来。
对于辽东难民,孙传庭的处置方案则被朱由检驳回,他送了封书信去锦衣卫,让锦衣卫挑出这段时间回辽东的难民,让吴孟明亲手负责,将难民散开,纳入到云贵地区和四川和大员,交由地方来安置。
宁远虽然坚固,尚有不少兵马和战将,但是后金探子、密使不得不防啊,但凡再闹出一个袁崇焕的例子,江山倾覆,可不是闹着玩的。
后金的几万人只要赚开宁远,就能劫掠大量人口和守城的火炮,以及早早屯足的大量粮秣。大明朝辽东军心和士气大损不说,还可能导致后金死灰复燃,从低谷期走出来。
这是朱由检不能够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