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新居(求票求追读)

  • 枭汉
  • 枕金刀
  • 2223字
  • 2025-03-29 20:00:11

“先生如此气魄,着实令人钦佩!”

刘备这位不好读书的果断点了个赞。

“这...便是子玄毕生之愿?”

鲁肃确实没想到,眼前这位年岁跟自己差不多大小的...道家弟子,内心中竟然藏着如此宏大的夙愿。

等一下!

这算不算儒家圣人一直倡导的“天下大同”?

好像有点像...但是又好像不太像。

天下大同太过于理想,而子玄的志向,反而更为现实。

再等一下!

鲁肃突然打了个哆嗦,看向高渊的眼神逐渐变得讶然。

高子玄,乃是道门中人...

而《太平经》,向来倡导的便是“均贫富,等贵贱”!

这...

“子敬为何发愣?怎得不问我该如何大庇天下寒庶?”

高渊笑眯眯地转过头来,鲁肃立时惊醒,顾不得再进行深思,生怕脑子里会转进去一些点奇怪的而且恐怖的东西。方才那一瞬间,他感觉背后已经生出了冷汗。

还好,最起码他不姓张。

况且,那年他才有几岁?

鲁肃果断选择忘却刚才的一切,将心思再次专注到正事上来。

“眼下虽然不缺人手,但是建造六千余座房屋,恐怕要延年日久。不如先行搭建一些简易竹屋,暂以容身。待过了这段时日,再行起土建房。”

“竹子确实多多益善,只不过竹屋就不必要了。”

高渊拍拍鲁肃的手背,“子敬莫要忘了,现在已是六月末,再有三个月,天气将寒。”

“这倒是忘了!”

鲁肃以手抚额,这几日一直忙活梳理柴桑各项事务,倒是把最关键的给忘了。

“如此,便多打造一些铁铲,用以起土吧。”

“倒是不必非要建造夯土房屋,不如建起百十座炉窑,取黏土烧制成砖,再以砖建造房屋?”

“不可!”

鲁肃这回真是大惊失色了,连忙劝阻道:

“此举不但有违礼制,恐有谕制之嫌!”

“无妨,若是有外人问起,只管说此地房屋尽归玄德公所有就是,并无半点违背礼制之嫌。”

高渊满不在乎的说道。

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只要刘备不在乎,别人才不会管你这些。以刘备的性格,拿这一批新建好的房屋用来收拢人心,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同意。

很简单,他既然喊出了“以人为本”那句话,那必然就要开始大肆笼络百姓之心。而房屋建成之日,便是口碑传播之时,届时先从豫章郡开始,慢慢推广出去,早晚整个扬州百姓的心里都会产生念头。

凡事都怕比较。

所谓民心向背,也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恩惠。

当然对于刘备来说,需要付出的则是动辄百万石的粮草。

但是放眼整个扬州乃至于整个天下而言,这个代价是相当值得的。

只不过高渊的这番话语,放在鲁肃的角度来看,着实过于离奇。

究其根本,无非就是拿刘备的名义诓弄世人。想要以此收服人心,地契肯定是要交到六千余户手里的。

转念一想,只要雒阳局势如高渊预料中顺利发展,无需多久,中枢必乱,继而天下必然大乱。

到了那个时候,群雄只顾着彼此征伐,谁还会着眼于这偏僻一角?

鲁肃还是有些犹豫,“便是按照子玄之法,恐怕也赶不及在冬日之前,建齐六千余所房屋。”

高渊自信一笑,“我自有解决之法,子敬只管为我统筹大局,其余诸事,只管交于我手。”

抛开礼法以及谕制不谈,为什么这个时代只有豪门富户才用得起青砖?

无非就是制造成本高,烧制周期长。

黏土烧砖拥有一整套的流程工艺,按照正常速度,从取土制坯到可以使用的成品,所需时间少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

这也就是鲁肃最为担心的地方。

而高渊需要做的,就是在整体层面上缩减时间成本,提高产量。

烧制黏土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筛选黏土以及制坯阴干。

筛选可以采用类似水流淘金的原理,将砂石杂质留存在筛土架上。

制坯可以选择后世红砖烧制的法子,掺入细沙,增加通透性。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烧制的红砖,两面都会呈献蜂窝似的凹凸不平,远远不如青砖两面光滑规整。

阴干则需要搭建简易的通风棚。

第一阶段胜在技术含量并不高,只要稍微一教,就可以靠充足的人力大量生产。

最主要的是第二个阶段,烧制,这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最开始需要一些有经验的烧陶工。

核心便是调整龙窑坡度,分段烧制,也就是宋朝主要运用的烧制之法。

幸运的是,东汉已经有了分室烧陶工艺,对于一些老的制陶匠人来说,他们可能不懂原理,但是只需要有人在旁边稍微提上一嘴,他就能迅速领悟,并且比你最开始的提醒要做的更好。

说他们是经验取胜也罢,先天技工圣体也罢,反正都是那么一回事。

对于这一点,但凡接触过老电工,维修工的后世人,基本都能理解。

第三个阶段便是冷却了。

这个也不难,在窑顶开射散热孔,用陶片覆盖,逐步揭开以控制降温速度。或者窑门分段开启,都可以做到。

二三阶段技术含量比较高,只要将其拆分成多个工种,再寻一批人定向训练,自然就形成了流水线作业。

粗略估算,效率能提高三倍到四倍。

当然!

单单靠着技术改良,也没办法在三个月内造起六千所房屋!

所以高渊从一开始的打算,就是先行建造后世那种大通铺宿舍间作为临时过渡。

等到这两万余人有了临时栖息之所,接下来就是在柴桑城外附近规划出几个大型聚落,作为村镇,就可以开始建造房屋了。

在此之前还要做另一件事,就是提前将地契分发下去,告诉他们,建造出来的房屋归属他们自己所有。

如此一来,哪里还用担心人心不附?

说干就干!

高渊拉过鲁肃,“事不宜迟,明日一早,便集结人手。男子伐木、起土、冶铁、开炉。女子则负责割草,织席。对了,竹子也要多砍一些。”

竹子用来支撑房顶,最是好用不过。架好之后再铺上草席,顶上夯实一层夯土,足以用来暂时栖身。

鲁肃听完他讲述的整个计划之后,已然一脸佩服的模样:

“待两姓族人迁入新居,后来之人仍可以这等‘合宿’暂且容身。长久以往下去,只恐江北流民,将尽皆投往我柴桑一地矣!”

高渊轻笑,转向一旁的刘备,还未言语,就被后者一声长笑打断,“先生不必多言,备城中居所,已经让与老弱。这些日,便在营中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