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操作手册
- 林浩添主编
- 776字
- 2025-03-15 06:04:54
第一章 裂隙灯显微镜照相操作的重要性
裂隙灯显微镜是眼科常用的检查仪器,是眼科临床诊疗过程中评估患眼情况的最常用、最重要检查手段。通过裂隙灯,检查者可使用双眼立体观察到高倍放大的眼睑及眼前段情况,还可通过房角镜、前置镜、三面镜等辅助设备观察到房角、眼后段,获取额外的细节,从而判断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及定位。裂隙灯显微镜照相是通过数码相机与裂隙灯显微镜接驳,辅以辅助照明系统实现眼部影像的实时成像、采集。裂隙灯显微镜照相能直观、准确、简单、方便、客观记录眼部图像,有利于记录病情及随访评估病情变化,从而为眼病治疗、科学研究、教学分享及医患交流提供良好的素材。在临床上常用的照明方法有以下六种,即弥散照明法、直接焦点照明法、间接照明法、后部反光照明法、角膜缘分光照明法及镜面反光照明法。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上述照明方法在对眼部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疾病早期诊断方面尤为重要。
裂隙灯显微镜照相不同照明方法的应用及特点简述:
1.弥散照明法
应用弥散滤片后使观测臂与照明臂夹角呈约45°,检查拍照眼部大体结构、结膜、角膜、巩膜、前房、虹膜、晶状体等前部组织(图1-1)。
2.直接照明法
利用不同光源宽度及长度可得到光学切面,细致观察及拍摄照亮区的组织结构和病变(图1-2)。
3.后部照明法
充分散瞳后,使用2mm高度,1.2mm宽度,裂隙光以90°照射角度进行照明,利用眼底反射光线检查眼前部组织透明度,常用于晶状体皮质混浊及后囊下混浊程度的拍摄评估(图1-3)。
4.镜面反射照明法
观测臂、照明臂与矢状面夹角相等,约为60°,用于观察拍摄泪膜、角膜内皮及后弹力层。

图1-1 弥散照明法

图1-2 直接照明法

图1-3 后部照明法
5.间接照明法
观测臂、照明臂夹角约为45°~60°,将照明点投射到观测焦点的一旁,用于观察拍摄眼前节的微小异常。
6.角膜缘分光照明法
观察拍摄角膜上皮及基质的异常状态。
(林浩添 王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