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手足口病(had-foot-mouth disease)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暴发性者可由柯萨奇病毒A7、A9、B1、B2、B5以及肠道病毒71等引起,是以手掌、足跖及口腔内发生小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临床要点】
本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潜伏期为3~7天,可有发热,咽部充血,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皮疹发生于口腔、手、足三处,也可单发于一处。口腔损害为疼痛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常发生在颊黏膜、上腭、唇、舌及齿龈等处;手足部初发时为斑丘疹,迅速变成1~3mm直径的水疱,周围红,排列与皮纹一致,不易破溃,好发于指(趾)背,甲周围、掌跖等部位(图1-13-1~图1-13-8)。病程1周左右。可自愈,很少复发。感染肠道病毒71者,全身症状较重,可高热,中枢神经中毒性炎症,肺炎,精神萎靡不振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病理学特点】
早期表皮呈海绵样水肿,逐渐发展成多房性小水疱,伴有明显网状变性及气球状变性及单一核细胞浸入表皮,无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真皮为非特异性炎症浸润。
【治疗要点】
隔离休息,多饮水,高蛋白饮食。仅有皮损者,局部对症处理以防继发感染,抗病毒治疗,可用利巴韦林、中药夏枯草、板蓝根等。有呼吸困难或嗜睡者,建议就诊儿科或内科。

图1-13-1 手足口病手掌皮疹(一)

图1-13-2 手足口病手掌皮疹(二)

图1-13-3 手足口病臀股部皮疹

图1-13-4 手足口病生殖器和股部皮疹

图1-13-5 手足口病跖部皮疹

图1-13-6 手足口病口周皮疹

图1-13-7 手足口病口腔皮疹(一)

图1-13-8 手足口病口腔皮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