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us lymph node syndrome)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有关。

【临床要点】

多发于婴幼儿。急性发病,开始即为不明原因的高热,体温高达40℃,对抗生素及退热药无效,高热可持续5天以上,14天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发病后结合膜充血(图1-17-1),口唇潮红、干燥、皲裂,口腔黏膜充血,舌呈杨梅状(图1-17-2)。皮肤出疹常见于手足发红、弥漫性硬肿,全身光滑皮肤发生猩红热样、麻疹样、多形性红斑样、荨麻疹样出疹(图1-17-3,图1-17-4)。病程后期见指(趾)末端及甲周脱屑(图1-17-5,图1-17-6),躯干四肢的皮疹持续1周左右自行消退,不留痕迹,自觉症状轻微。从发热的第3天开始见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压痛。部分患者合并腹泻、关节炎、心肌炎、心包炎、脑膜脑炎。恢复期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冠状动脉硬化和主动脉瘤等高危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蛋白尿、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小板显著增多、血沉显著增快、贫血及C反应蛋白阳性。10%~20%的重症患者可因冠状动脉栓塞而猝死。

【病理学特点】

皮疹处为真皮水肿、血管扩张及管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内脏大血管的改变主要是血小板增多引起的动脉硬化及栓塞。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如卧床休息、易消化高蛋白饮食、物理降温,口服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可大量静脉滴注丙球蛋白和口服或肌内注射免疫增强剂。

图1-17-1 川崎病眼结膜充血

图1-17-2 川崎病杨梅状舌

图1-17-3 川崎病面部皮疹

图1-17-4 川崎病颈部皮疹

图1-17-5 川崎病手部皮疹(一)

图1-17-6 川崎病手部皮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