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儿童青少年近视基础知识

近视的定义和分类

近视的定义

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当眼睛处于调节放松状态时,平行于光轴的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前,视网膜上不能呈清晰的像。这通常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可能是由于角膜过度弯曲和/或晶状体屈光力增加造成的。

近视的分类

一、根据屈光成分分类

1.屈光性近视

由于眼睛屈光系统(如角膜和晶状体)的结构或位置变化导致的近视屈光状态。如圆锥角膜、球形晶状体等,临床上相对少见。

2.轴性近视

由于过度的眼轴增长而导致的近视屈光状态。

二、根据近视程度分类

1.低度近视

当眼睛调节放松时,-3.00D≤等效球镜度≤-0.50D。

2.中度近视

当眼睛调节放松时,-6.00D≤等效球镜度<-3.00D。

3.高度近视

当眼睛调节放松时,等效球镜度<-6.00D。

国际近视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e,IMI)2019年首次提出近视临床前期的概念,指儿童眼睛调节放松时,等效球镜屈光度≤+0.75D且>-0.50D,结合基线屈光、年龄和其他量化的风险因素,有较大的可能性在未来发展为近视,应当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三、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1.单纯性近视

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的近视大多为单纯性近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一般近视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增长、延长,近视屈光度也逐渐增高。到了成年时期,一般在18岁以后,多数人屈光度保持稳定,少数人出现迟发性近视。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改变,最佳矫正视力正常。根据大量单纯性近视的病因机制研究证实,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环境因素为主,如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户外活动少等。

2.病理性近视

由于近视导致的眼轴过度增长会引起眼后段的结构改变(包括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相关视神经病变),最终导致最佳矫正视力受损害。病理性近视并不等同于高度近视,从屈光力和眼轴阈值来分析,近视度数不足-6.00D或者眼轴长度<26.5mm的眼睛,也会有病理性眼底改变。对于进行过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眼,屈光度虽然正常,但病理性近视的风险仍然存在,且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与年龄相关。多数近视在成年后仍继续发展,并伴有病理性变化,也称为进行性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病因主要与遗传有关,其遗传模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并且有遗传异质性。国内研究报道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居多。父母均为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眼的群体更应关注。

四、根据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近视屈光度变化分类

1.真性近视

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近视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的度数<0.50D。

2.假性近视

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近视屈光度消失,呈现正视眼或远视眼。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儿童青少年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

3.混合性近视

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近视屈光度明显降低(降低度数≥0.50D),但仍未恢复为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