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转眼之间,《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出版距今已5年余,结直肠癌的发病与死亡仍然有增无减。据统计,2018年全球新发结直肠癌病例180.4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已知结直肠癌病程中至少50%会发生肝转移,以此推算全球每年至少有90万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国也有近20万例的庞大患病群体。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确定手术切除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作用。但是,初诊发现肝转移时,能切除的毕竟有限(15%~20%),而且术后多会复发。显然,单一外科治疗不能解决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复杂问题。这就催生了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和多学科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MDT),MDT医疗模式包含了这两个含义。MDT源于英国,在欧美推广并获得成效(详见2016年版的《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前言)。

2016年版的《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深受欢迎,在临床实践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科学发展迅猛,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及新设备不断涌现,并迅速推广。肿瘤学领域亦不例外,本书相关内容也应顺应发展不断更新改进,因此结直肠癌诊治有关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信息,对2016年版进行了修改补充。

第一部分是关于结直肠癌肝转移MDT的场地、设置的具体要求,特别是远程会诊设施应能满足远程网络会诊需要,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颁发的《远程医疗规范服务管理(试行)》要求。

第二部分着重完善肿瘤评估及治疗决策的流程。对直肠腔内B超评估做更详尽的要求。增加PET/CT对肝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肝转移分类上,提出按能否达到无瘤状态(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进行分类,又从外科角度和内科(化疗)角度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术前术后化疗或放化疗有新的观点和实施方法,外科手术与化疗、介入、放疗可以交叉进行。治疗后评估除临床评估(包括影像、功能、肿瘤标志物等),还应包括生物学评估和病理学评估。

第三部分着重介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概念和新理念。首先同时性与异时性肝转移的划分不同以往:初诊结直肠癌时或之前发现的肝转移均为同时性肝转移;诊断结直肠癌后出现的肝转移均为异时性肝转移,后者又以间隔12个月为界限,分为近期异时性肝转移和远期异时性肝转移。其次是“寡转移”和“NED”的概念,对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又引申出“寡转移性疾病”和“弥散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是治疗目标有可能达到治愈意向的NED。治疗核心原则是:在全身治疗有效的基础上,更强调局部治疗的重要性,运用各种局部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无瘤状态。“寡转移”的概念还引申出寡复发(oligo-recurrence)、同时性寡转移(synchronous oligometastasis)、寡进展(oligo-progression)等。转化治疗的理念又从传统的“技术转化”,发展为“生物学行为转化”。事实上,我们认为“生物学行为转化治疗”(biological conversion therapy)比“技术性转化治疗”(technical conversion therapy)更进一步。当肝脏布满转移瘤时,只有经过积极有效的全身治疗,大部分转移瘤消失或剩下几个融合病灶,才会再次获得手术联合消融等局部治疗机会,并最终达到NED。这种从不可/不适合局部治疗变为可局部治疗的实例,就是“生物学行为转化治疗”成功的范例。

2021年版还注重手术理念的改变。对原来的保留肝实质、切缘、手术优先、二期肝切除等标准,加上化疗、消融、放疗等配合后加以细化,充分利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优势,拓宽了外科手术范围,以获得更好的肝切除效果。

当然,尽管多种治疗配合,还有相当多晚期患者原发灶或肝转移无法切除,这时应理性对待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处理,特别是原发灶切除与否因病情而异。对肝转移灶则进入姑息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

总之,2021年版根据对肝转移的新认识和新理念,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达到多学科诊治的效果。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拨冗参加编撰,祈望新版有助于临床实践,为提高肝转移诊治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