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黑素的生成和代谢作用
人类皮肤可呈红、黄、棕及黑色,主要与黑素有关。黑素小体的数目、大小、形状,分布和降解方式的不同决定种族及部位肤色的差异。黑素是由黑素细胞产生的,成熟的黑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的基底层内。参与黑素生成的酶类主要包括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多巴互变异构酶。载有黑素的黑素小体在微管蛋白和肌动蛋白等的协助下被输送到黑素细胞的树突状末端,再转运到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分散进入其细胞质。进入角质形成细胞的黑素最终随着角质形成细胞的脱落而降解。在毛囊,黑素细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毛母质中的已经分化的黑素细胞,另一类是存在于毛囊底部的黑素干细胞,此类细胞可在不同的毛囊生长周期中分化。全身皮肤内约有400万个黑素细胞,黑素细胞属于表皮树枝状细胞体系,其胞浆内有黑素小体,它是形成黑素的主要地方。黑素可以分解为优黑素,是丙氨酸及酪氨酸氧化作用后的产物,主要分布于动物皮肤处。脱黑素,是一种光感性色素。异黑素是邻苯二酚被氧化作用后的产物。黑素代谢受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的影响,如下丘脑产生一种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因子(MIF)有拮抗促黑素细胞激素的作用,使黑素减少。脑垂体中叶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MSH)可以促使黑素增多。其他性腺、甲状腺释放的某些激素可使黑素增多,肾上腺释放的某些激素可以使黑素减少。黑色素细胞具有黑皮质素和褪黑激素受体,如G蛋白偶联受体、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等。角质形成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素-1(ET-1)、神经生长因子(NGF)、前列腺素E-2(PGE-2)等。这些因子对黑素细胞生长起重要作用。体外实验已证明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混合培养能明显促进黑素细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