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皮肤的呼吸功能
表皮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弥散获得它所需要的全部氧气,经皮肤排出的二氧化碳,部分来自于皮肤本身,部分来自于浅表血管的血液中。通过皮肤表面发生的整个皮肤呼吸的比例存在不同评价,氧的吸收不到1%~1.9%,二氧化碳排出为2.7%。
一、二氧化碳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在增殖,分化成熟过程中产生的CO2已通过角质层弥散进入到空气中,或经过真皮进人皮肤循环,并由血液清除。
皮肤中和碱性物质的能力与其CO2的释放相关。在皮肤的不同部位,CO2弥散存在生理学差异。腋窝,前额皮肤是CO2释放较高的部位,而前胸,背部,腹部及手掌皮肤的CO2释放较低。汗腺在CO2释放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显性出汗时,CO2释放增多,所以,环境温度应是影响CO2排泄率的主要因素。CO2丢失与角质层破坏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异位性皮炎,银屑病及正常皮肤在CO2弥散方面存在差异,而婴儿和成人之间没有差异。
皮肤表面的封包对CO2释放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使用黏附性塑料胶带和多孔纸胶带获得皮肤闭塞和非闭塞状态,利用红外线分析仪检测经皮肤的CO2释放,结果表明,应用塑料胶带5分钟后CO2弥散量增加,在30分钟时,与其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小时后CO2释放达最高水平。24小时检测结果与3小时的结果相类似,去除胶带后在2小时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多孔非闭塞胶带的应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CO2弥散率的变化。
二、透皮氧分压
皮肤与外界环境间的氧气交换,早在1851年已被证实。角质层是氧气流通的最大阻力,角质层厚度和组成成分(脂类)的变化可引起流通改变。与血流相关的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在局部充血时增高,许多局部因素如角质层和表皮厚度、炎症、紫外线照射、皮肤病和水肿均可影响TcpO2。
TcpO2检测被广泛用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研究。在充血部位进行的检测表明,TcpO2降低,且TcpO2降低与动脉的闭塞程度呈良好的对应关系。较低的TcpO2值是潜在的疗效不佳的信号。TcpO2检测也被应用于研究系统性疾病如硬皮病。在硬皮病皮肤中,组织的氧合作用程度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合成。研究表明,硬皮病皮肤是缺氧的,其TcpO2取决于皮肤厚度(皮肤越厚,TcpO2越低),但与肺功能及动脉氧分压无关。此外,在银屑病、痤疮患者中,TcpO2降低。下肢慢性溃疡的患者也可利用TcpO2来评估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