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皮肤科学》是为我国皮肤科医师撰写的一部临床参考书。全书分为18篇,74章,共420余万字,彩图1 700余幅,涵盖了皮肤科常见病和主要疑难病,为皮肤科临床医师提供了较多的最新讯息。本书注重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反映了国内外临床皮肤性病学科新的成果和进展。

《现代皮肤科学》第1篇为基础部分,包含皮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生理生化、免疫、病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皮肤病的病因症状与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循证医学与精准医学。中医药学是我国的瑰宝,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学在世界大放异彩,在我国引起巨大震撼和反响。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研究,成果也如艳丽奇葩绽放,本书基础部分专此选用了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学会主任委员秦万章教授撰写的相关文章,彰显了我国皮肤病中西医结合成就。

第2~17篇为临床各论部分,每章每节的疾病皆从概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处理预防等方面对疾病进行描述,编者们从浩瀚的资料和临床实践中归纳、尽力取材新颖,佐证确切,筛选出精华有益内容,融入了各个章节。既传承经典概念,又注重引进本学科的新理念,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

近10年皮肤学科有了惊人的进展,并衍生了许多分支学科,新的成果不断涌现,目不暇接。以往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目前,本病发病机制、易感基因位点、表观遗传、新的生物标志物诊断及改良本病的诊断治疗方案,新型生物制剂、靶向治疗的应用,已使SLE预后大大改观。国外Tektonidou MG实施的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SLE的生存率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间逐渐升高,此后进入平台期,在2008年至2016年,成人SLE的5年、10年和15年生存率在高收入国家分别为95%、89%和82%,在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92%、85%和79%。

天疱疮是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免疫学研究表明,人类免疫可消灭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其自身免疫也能给人类带来严重伤害和疾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寻常型天疱疮死亡率为70%~100%,多数于5年内死亡。目前天疱疮的分子学水平研究发病机制十分精确。Kridin K(2018)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引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来,天疱疮的1年死亡率由75%下降至30%以下,20世纪80年代免疫抑制剂辅助治疗的引入进一步降低了死亡率。以色列的一项研究表明,寻常型天疱疮的5年、10年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89.5%和80.2%。

药物反应方面,对其免疫机制与非免疫机制、临床分类、诊治方面取得了全面崭新的成果。其中,新的研究发现药物反应与个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遗传易感性,编码药物代谢的基因多态性,以及药物作用靶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具有重要关联。其研究成果在于用药前检测HLA,进行风险性预防,尤其重症药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等的预防;如HLA-B1301阳性,服用氨苯砜,易患氨苯砜综合征;HLA-B*5801阳性,服用别嘌醇易患别嘌醇超敏综合征;如HLA-B*1502阳性者,服用卡马西平易发生SJS/TEN。药物反应方面,我们依据普遍通用方法,分为药物性皮炎、中药不良反应、药物滥用的皮肤表现和化疗药物的皮肤反应四节进行阐述,以此涵盖了药物反应的全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最初更认为是一种灾乱或瘟疫,由于科学家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现在HIV感染则是一种可以治疗甚或治愈的慢性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已向更深入疾病的发病学方向研究,如向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发展。皮肤科在基础研究和发病机制方面的进展十分显著,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因此,《现代皮肤科学》在编写病因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学基础上,除了文字阐明各家学说外,我们选其发病的主线,自编自绘了一系列疾病的发病机制图和病理生理模式图,将其复杂的内容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读者易懂易记。只有深刻理解这些内涵,才能从现代医学方面去认识皮肤病的发生、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异常,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本书在疾病分类及病谱上与全科医学接轨,有部分更新分类或归类了的疾病,如皮肤和神经皆源于外胚层,其患病常累及皮肤神经两个系统,故本书编有自主神经系统皮肤病、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性皮肤病三个专章,使读者从纵横方面了解这类疾病的本质;其他如多形性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EM)与SJS/TEN,最初认为是一个病谱,而现代认为EM不会发展成TEN,重症EM与SJS不是等同的疾病,现在公认为EM与SJS/TEN是不同的疾病,本书也依循将此分类为两类不同疾病。

根据不同读者需要,本书内容叙述以及临床分类分型,有简、有繁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汇编了丰富的临床照片,用心设计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示意图,众多的表格用以快速传递重要信息,使读者阅读本书重点核心内容易读、易记、高效。诊疗方面,编者们编写时参考和纳用反映国内外最新的公认的诊断标准,以及学会推荐的诊疗方案。治疗也列表选用了证据质量A、B、C、D分级,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三线治疗的循证治疗方案,和少许精准治疗、靶向全新的治疗方案。

在第18篇治疗学中,本篇载入了皮肤病药物治疗、皮肤外科和毛发移植、皮肤病物理治疗及皮肤美容学。

本书汇编了1 700余幅皮肤病彩色图片,其中不乏精品。感谢全国各地新老专家、学者及精英们慷慨惠赠的一些精品临床病理图片,为本书增辉。

我们在33个章节前,挑选了一些精品放大图片,放在该章首页,这种排列的目的是突出彩色图片在皮肤科学中的重要作用。病例图片是传递知识的最好载体,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激发医师们的学习兴趣,并认识到医学摄影艺术在皮肤科专著及医教研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皮肤科学》编者竭尽所能,数易其稿,以期完美。我们的团队将每一部著作都视为新的历程,倾尽心血,厚积薄发。随着皮肤科学的蓬勃发展,我们的著作与现代进展仍有差距,编著者还须终身跟进和完善,书中难免有纰漏和错误,恳请同道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备再版时修正,渐臻完善。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团队所有的撰稿者和参与者;感谢各地专家教授撰稿,感谢顾恒教授、冉玉平教授、晋红中教授、赖维教授、刘业强教授、眭维耻教授审阅部分稿件,提出宝贵意见和关键指正;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们的热情支持鼓励和精心指导;感谢广东医科大学历届众多的研究生、本科各年级同学,数年来超过百人先后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打字排版、校对文稿及创造性的劳动,他们在主编指导下和主编一起编绘百余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各种插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终于协助我们将本书完成,奉献给读者。

广东医科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

首任所长

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