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些年来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仅0.67%,但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近年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约12.8%。更应引起重视的是,我国目前糖尿病前期人数已超过3.5亿。

然而,公众对于糖尿病的认识仍远远不够,我国城乡居民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尚不足一半,治疗率不足三分之一,控制率不足五分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提高居民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知晓率,普及健康教育,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而减轻由此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和经济负担。糖尿病并不可怕,但如果不及早干预,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脑、肾、眼、足部等血管及神经的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致残、致死。

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很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即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我们认为,对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应做到及早干预。早期的饮食不节及运动量不足对“后天之本——脾”影响巨大,唯有脾强则“脾瘅”(消渴)不可发。因此,对于糖尿病最主要的干预原则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针对糖尿病干预的“五驾马车”理论,即饮食之车、运动之车、药物之车、教育之车、监控之车。饮食之车,即管住嘴,控制饮食摄入的总量,饮食有节,切忌过饱;运动之车,即迈开腿,持之以恒地适当运动;药物之车,即遵医嘱服用药物,切忌随意增减糖尿病治疗药物;教育之车,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监控之车,即定期监测血糖,掌控血糖的平稳。

中医防治疾病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体也是一个整体,“人体自有大药”,人体自身可以通过实时监控我们身体阴阳虚实的状态并通过外在证候表现出来,我们需要及时感知这些证候的发生,并及早进行干预和调整,即可在疾病早期通过人体这一“大药”使机体达到五脏六腑身体功能的协调与平衡。通过重视治未病,尤其对于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做到未病先防,便可扼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本书从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中西医的治疗及预后康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普及性医学科学教育。

正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及让广大民众、高危人群、患者及家属增进认知、主动防治糖尿病的目的,我们撰写本书,希望对建设健康中国有所贡献。

编者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