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人总是要老的,虽然自然的法则不可抗拒,但延缓衰老、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稽之往古,早在《黄帝内经》就示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惔虚无,积精全神,顺乎自然,四时养生的大法,以冀“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东晋医家葛洪为之作出了毕生的探索,其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抱朴子》也成了我们研究医学、道教的珍贵文献。唐代医家孙思邈是一位老寿星,倡言摄生当重“养性”。如何“养性”?简而言之就是要去名利、除喜怒、远声色、薄滋味、戒神虑,倘能做到,则“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外,孙氏还提出导引调气以及服食法,其中如服天冬、服地黄、服黄精、服柏实、服茯苓、服枸杞诸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迨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历代方书关于养生保健的论述日益丰富,还出现一些有关治疗老年病的专著。其中如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即颇具特色,陈氏治老年病注重调理脾胃,以食治作为老年病的主法;还将“逸”列为老人致病的“八邪”(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之一。生命在于运动,脑不用则钝、神不用则萎、力不用则衰,只是不可太过而已。警惕“逸”病,实为醒世良药。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病的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另辟蹊径,不悖于古,不泥于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提高疗效,增进健康,不仅是医家的追求,也是病者的福音。黄柳华教授所著《老年病中西医思辨录》为之作出示范,值得借鉴。作者是一位学博思深、汇通中西、医术精湛的名中医,观书中所载医案,识其证而知其病,寻其本而探其源,方药允当,疗效确凿,可法可师。譬如其治过敏性结肠炎一案,为患已久,叠治罔效。因其形寒肢冷,腹中冷痛,便下完谷,断为命门火衰、脾阳式微之候,虽其伴见胃窦炎、胆囊炎等慢性疾患,不为“炎”字所囿,毅然予熟附子、炮姜、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白术等,配合少量生硫黄粉(吞服)以治之,果然效如桴鼓。另一例慢性痢疾患者,便下脓血,腹痛肠鸣,后重不爽,证属脾寒肠热,取白术、木香,配合少量硫黄粉健运脾阳,以鸦胆子、川连、蛇莓清肠解毒,3日后诸症若失。上列二案,温阳之法同,运脾之功各异。前者温中兼固,后者温中兼清,从古法中脱化出来,自出新意。再如慢性牙髓炎案,患者满口牙龈赤肿,并有脓液溢出,曾用激光及抗生素治疗未曾缓解,观其既用石膏、知母、鲜地黄、赤芍、丹皮直清阳明,清营解毒;复用升麻、白芷祛风消肿,还配合山茱萸、沙苑子益肾固本,并以制川乌作反佐之用,可谓寒、热、消、补萃于一方。盖齿为骨之余,属肾;牙龈则属之阳明,热毒鸱张,固当发散郁火,清泄阳明,然而高年久病,实中有虚,益肾能补其不足,兼有固齿之用,而川乌之反佐作“从治”,有助于散结逐邪、标本兼赅、相反相成之妙用,非学验俱丰、深谙制方之道者不能办此。医家的思辨可以从中参悟哲理,医家崇尚实证正体现了现代的科学精神,当是本书作者给我们的启示吧!

古老的长生之道融合现代的长寿梦想,保健增寿的探索永无穷期。适逢黄柳华教授八秩华诞,借此祝福她健康长寿,吉祥幸福!为老年病学再续新篇,是为序。

朱步先

2021年1月于英国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