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老年病的诊治思路

在21世纪前,人们是感觉有了“病”才找医生看病,医生也是看已有“病”的人,受医学水平的限制,不少疾病都是一直拖到卧床不起或衰竭状态才选择就医,而这时候医生也往往回天乏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寿命。针对老年人患病后常常多脏器共病,且症状极不典型又易发生危象的临床特点,作为临床医生切忌有临床惰性,要负责任地对每位患者进行仔细检查,并收集完整和确实的诊疗资料,经过综合、归纳、分析、推理,结合生化、影像等特殊检查,才能得出初步诊断,然后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

(一)诊断思维

人是一种有情感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临床医生看病不能仅局限于以人的“病”或“症状”为研究重点,而要重视看有病或症状的“人”,要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临床思维。虽然医学界迄今已发现的疾病达三万多种,但某些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身心疾病等,用单纯辨病治疗的方法,其临床疗效未必会令人满意。再有因为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而产生的大量亚健康人群,他们正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治疗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所以,21世纪的医学模式必须从“疾病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变,从“群体医学”向“个体医学”转变。临床医生不能孤立于某一症状或是某一病种,要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方法就是用现代医学的理化、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得出中、西医双重诊断。我认为西医的视、触、叩、听和一系列的理化、影像学检查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一种延伸。这样可以中西医互补,有利于作出更为精准的诊断,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先决条件。

(二)治疗思维

强调尽早明确诊断及抓主要矛盾进行个体化治疗,尤其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治疗,并且发挥中医特长,将中西医辨病辨证方法有机结合,用于治疗之中。

1.疾病的排序

在明确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前提下,必须告诫患者,目前诸多疾病中主要是哪几个问题,哪几个是当前要抓的主要矛盾,应该让患者知晓自己所患疾病产生的原因和预后转归,取得医患密切配合是走出治病求效第一步的重要策略。

2.制定个体化目标值

需与患者交代上述主要疾病的诊疗思路,制定控制的目标值及达标时间,治疗时选用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的何种方法,患者该如何配合(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等),用此方案多久后应进行复查等。以原发性高血压病为例,首先要进行危险分层,主要是根据重要脏器损害及年龄等因素来诊断高血压病属几级(高危?中危?低危?),然后告诉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应该是多少,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应该如何进行服药(包括吃药的具体时间),同时要配合医生进行不同时间段的血压监测,嘱咐生活上要注意些什么,多长时间后还要来院复查等。特别对伴有高血糖、高血脂病变的高血压老年患者,如高血压伴有糖尿病者,一定要指导血糖应控制在什么水平,具体该如何做;高血压伴有高脂血症者,一定要指导血脂应控制在什么水平,如何控制等,让患者心中有底,而不是越低越好,或凭自我感觉来进行用药。

3.强调病因治疗

西医对疾病产生的病因往往按症状或按影像学、病理学、生物学进行鉴别、推理,如发热,作为一个症状,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又可分为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真菌等不同病因;而非感染性发热又可归纳为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能找到确切病因,就有把握针对性地治疗。但对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尤其是一些心身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我觉得运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对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

西医在心理学上有个“A B C理论”:A是指外来激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C是指对外来激发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这种反应和行为结果在心理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所以在心理治疗方面既包括让个体主动进行自我在情绪和认知方面的调整,又包括医生进行及时心理疏导,帮助走出阴影。

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所谓内因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情感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又叫“七情”。“百病生于气也”,如这些精神刺激超越了这个人生理活动所能调控的范围,极易引起一系列心因性疾病,所以中医很重视这方面的心理治疗。外因泛指自然界的一些气候变化,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又叫“六淫”,是中医治疗外感疾病及一部分内伤疾病辨证的重要依据。不内外因主要指饮食、房室、劳倦、外伤等方面,与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长期抽烟、酗酒、熬夜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作息不规律,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很大的催化作用。中医也认为这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以导致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去平衡而产生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使脑卒中发病率减少75%,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50%,使恶性肿瘤发病率减少35%。使人均寿命延长10年,且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说明这些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必须加强自我健康管理。铭记早在1992年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要付诸行动,彻底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决裂。有人说的好,我们的人生只有单程,没有往返,让自己健康是美德,让家人健康是责任。人生下半场拼的就是健康,还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呢?

4.治疗的整体观

在中医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中,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但这个整体内又可分为阴阳、表里、气血、脏腑等多个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负责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当机体受到上述病邪的侵袭,就可使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引起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中医在辨证论治及处方用药过程中都要考虑对整体的平衡作用。此外,中医还有“天人相应”及“三因制宜”的观点,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需根据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不同,不同人的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性别差异,来因时、因地、因人制定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和选方用药,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要重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身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5.强调防重于治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WHO已研究证实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这些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也符合“群体医学”向“个体医学”转变的医学观点。

目前医学对多个领域疾病的发生及严重性已有一定的预测手段,我强烈呼吁老年朋友,要在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和自身基础疾病的定期随诊方面,多一些投资,以便尽早发现没有症状的疾病,也能及时控制或稳定已发现慢性病的病情,更可以请中医大夫帮助辨识一下自己的体质属性及可能有哪些发病倾向,以此制定符合自己的调体方案,对维护老年人的健康也是一大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