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乳牙的解剖结构特点

一、乳牙的牙体形态和解剖结构

(一)牙体形态

1.乳牙牙体形态共性特点

乳牙在形态学上和恒牙虽有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具备自身特点。乳牙的共性特点如下:

(1)大小:

比例上乳前牙同继承恒牙相比,不管是冠部还是根部,都要比同名的继承恒牙小,而乳磨牙的近远中径要比前磨牙大。乳牙侧方牙群近远中径大于恒牙侧方牙群,两者之差被称为剩余间隙,对替牙期咬合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2)色泽:

整体来看,乳牙的颜色要比恒牙的要浅一些,乳牙牙冠呈青白色或者乳白色,而恒牙由于牙釉质矿化程度更高呈半透明状,因此可透出牙本质的颜色,整体呈微黄色。同时从萌出到替牙期间乳牙在口内经历了磨耗,光泽较暗,相比之下恒牙刚刚萌出更具光泽(彩图2-1)。

彩图2-1 乳恒牙的色泽对比

(3)牙冠外形:

乳前牙牙冠外形基本类似继承恒牙,按比例观察,牙冠近远中径较大,牙冠高度较短,因而显得粗短。牙颈部明显窄缩,颈嵴、舌隆突等结构明显。乳磨牙同样具有颈部窄缩的特点,颊面明显向舌侧倾斜。面的颊舌径远远小于牙颈部膨隆处的颊舌径,尤其是下颌第一乳磨牙牙体越接近面越相聚拢。面牙尖和发育沟的形态也较为复杂,与恒牙相比更不规则。并且乳磨牙面沟越的情况也更多,常常与龋坏的进展存在一定的关联。第一乳磨牙牙冠形态介于前磨牙和磨牙的中间型,可以理解为过渡形态,面个体差异显著,常见多种解剖形态,下文会详细介绍。第二乳磨牙牙齿形态十分类似第一恒磨牙,临床上常常容易混淆。

(4)牙根:

乳牙的冠根比例大于同名恒牙,所以视觉上乳牙显得冠长根短。同时由于乳磨牙下方存在继承恒牙胚,根分叉程度更大,根干较恒牙短,乳牙的根尖孔也相对较为宽大。乳牙的牙根具有生理性吸收的特点,且乳牙的根面在继承恒牙胚萌出过程中起到了一定引导作用。

(5)髓腔:

乳牙的牙髓腔与牙体外形基本相似,同恒牙比较,其占牙体外形的大小比例要更大,同时髓角更高,更接近牙尖表面,牙髓组织更接近牙本质界,提示临床操作时一定要熟悉解剖形态,避免意外穿髓的发生。

(6)组织结构:

乳牙的组织结构和恒牙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异,乳牙的牙釉质、牙本质较薄,厚度是恒牙的 1/3 ~ 1/2。化学组成上牙釉质中有机质含量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恒牙,所以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也比恒牙活泼,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乳牙牙釉质更容易受到酸的影响而发生脱矿的反应,同样的也更容易在氟化物的作用下增强其抗酸性。物理学特性中,乳牙牙釉质晶体要小于恒牙牙釉质,更容易发生磨耗,临床操作过程中更容易有切削感。这提示我们临床医生对乳牙的厚度以及牙釉质结构走向要了解并熟知,在临床牙体修复术中掌握切削过程中的深度和方向。乳牙牙本质和恒牙牙本质成分比例也存在着差异,其有机质的含量同样多于恒牙。乳牙容易发生磨耗,在乳牙切端、磨牙牙尖等位置更易沉积修复性牙本质。

乳牙牙髓的神经纤维大多呈未成熟状,其中同恒牙相比神经分布更为稀疏,进入前期牙本质和矿化牙本质中的神经纤维并不明显,这一结构特点解释了为什么乳牙感觉不如恒牙明显。

2.各乳牙牙体形态特点

(1)上颌乳中切牙:

上颌乳中切牙与恒中切牙在形态上比较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体积相对较小。牙冠的近远中宽度大于颈缘到切端的长度(与继承恒牙相反),使冠部呈现出短且宽的形态。唇面较为光滑,冠部发育沟往往不明显,但接近颈缘处有较为明显的突起,被称为唇轴嵴。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角呈圆钝状,切端在未经历磨耗之前便已经接近直线。舌侧面呈凹状,边缘嵴和发育隆突不如继承恒牙明显。牙根呈锥形,根尖处向唇侧弯曲(图2-2)。

(2)上颌乳侧切牙:

上颌乳侧切牙在外形上同上颌乳中切牙较为相似,但牙冠三维更小。牙冠从颈缘到切端的长度大于近远中宽度,切缘斜向远中,唇颈嵴和边缘嵴都如上颌乳中切牙明显。牙根外形与乳中切牙相似,但与牙冠的相对长度更长,且根尖略偏向远中(图2-3)。

图2-2 上颌中切牙

图2-3 上颌侧切牙

(3)上颌乳尖牙:

上颌乳尖牙形态上同继承恒牙相似,但体积小。牙冠唇面形似五边形,与切牙牙冠相比在颈部更缩窄,并且颈嵴、唇轴嵴等解剖结构也都较为明显。发育良好的牙尖相当锋利,可占牙冠的 1/2,并且方向偏向远中(与继承恒牙相反)。舌侧面的舌窝较深,并且由舌轴嵴将舌窝一分为二。乳尖牙牙根长度几乎冠长的2倍,为乳前牙中最粗的牙根,根尖部分通常向远中倾斜(图2-4)。

图2-4 上颌尖牙

(4)上颌第一乳磨牙:

上颌第一乳磨牙与继承恒牙并不相似,形态类似前磨牙和磨牙的混合体。颈部窄缩明显、颈嵴突出呈结节状,被称为颊面基底结节,为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重要标志特点。牙尖数可分为2、3、4尖型,一般为颊侧两尖、舌侧一尖。牙冠的最大径在近远中接触区,牙冠从此向颈部汇聚。近中舌尖最大最锋利。远中舌尖小而圆,难以辨认。三个牙根细长并向外发散,腭根最为粗大最长,长度近中颊根次之(图2-5)。

(5)上颌第二乳磨牙:

上颌第一乳磨牙与其继承恒牙并不相似,但是形态上与上颌第一恒磨牙非常相像。颈部窄缩明显,颊面的突起不如上颌第一乳磨牙明显。两个颊尖,中有一个发育沟相隔;舌侧三个牙尖:大且发育良好的近中舌尖、远中舌尖和一个更小的副尖(卡氏尖);面有显著的斜嵴连接近中舌尖和远中颊尖。牙根比第一乳磨牙更长、更粗(图2-6)。临床上要注意与上颌第一恒磨牙相鉴别,其体积更小、颈部窄缩、根分叉大。

图2-5 上颌第一乳磨牙

图2-6 上颌第二乳磨牙

(6)下颌乳中切牙:

下颌乳中切牙比上颌乳中切牙小,且是乳牙中最小的。唇面光滑平坦,没有发育沟;舌面有边缘嵴和舌隆突,但都不明显,舌窝较浅。下颌乳中切牙切端平直且唇舌向平分牙冠。牙根形状细长,长度是牙冠的 2 ~ 3 倍(图2-7)。

(7)下颌乳侧切牙:

下颌乳侧切牙外形上比下颌乳中切牙稍大,同上颌侧切牙比较相似。牙根细长,根尖部分偏向远中(图2-8)。

图2-7 下颌中切牙

图2-8 下颌侧切牙

(8)下颌乳尖牙:

下颌乳尖牙形状与上颌乳尖牙相似,仅有少数区别。整体更为细长,唇舌面解剖形态都不明显,与上颌乳尖牙不同的是牙尖偏向近中,牙根更细更短(图2-9)。

图2-9 下颌尖牙

(9)下颌第一乳磨牙:

与其他乳牙不同的是,下颌第一乳磨牙与任何恒牙都不相似。颊侧面看,近中缘长且平直,远中缘短且圆缓,牙冠近中部分要远远长于远中部分。舌面不同于颊面,颈缘较为平直。牙尖数有4、5、6尖型,其中5尖型最常见,其中近中颊尖最大远中颊尖最小。面可见近中颊面突出明显,可见颊颈嵴。面一般被发育沟分为近中窝和远中窝。根部分为近中根和远中根两个牙根,形态都为扁平状且较宽,根分叉大(图2-10)。

(10)下颌第二乳磨牙:

下颌第一乳磨牙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相似,整体更小,但其宽度在乳牙中为最大的。颊面由近颊和远颊发育沟分成三个牙尖,这些牙尖大小几乎一致;舌面两个舌尖也几乎大小一致,由一条短的舌侧沟分开。从面看,形态类似长方形,从中央点隙发出近中颊沟、远中颊沟和舌沟。乳磨牙与第一恒磨牙牙冠间的区别是远中颊尖,恒磨牙的远中尖小于另外两个颊尖。第二乳磨牙的根干短、牙根细长,根分叉大(图2-11)。

图2-10 下颌第一乳磨牙

图2-11 下颌第二乳磨牙

3.乳恒牙鉴别要点

乳牙和恒牙的鉴别常常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之间往往容易发生混淆。通过熟悉乳牙的解剖形态、萌出特点等,有助于帮助我们分辨处于混合牙列时期的乳恒牙。临床上经常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鉴别:

(1)磨耗度:

由于乳牙萌出时间较早,理化性质又确定其易磨耗的特点,故口内可见切嵴、牙尖等位置磨耗明显。恒牙萌出到口腔中不久,没有明显磨耗痕迹,新萌出的恒切牙可以见到明显的切缘结节(见彩图2-1)。

(2)色泽:

乳牙呈白色或者青白色,恒牙呈淡黄色,更有光泽。

(3)形态:

乳牙牙冠形态具有近远中径大、高度短、颈部窄缩等特点。

(4)大小:

与同名的继承恒牙相比,乳牙更小,但第二乳磨牙大于第二前磨牙。

(5)排列:

在牙列中,可通过牙齿的排列次序进行分析鉴别。

根据上述特点结合临床可不需要X线片便能对乳恒牙进行鉴别。在X线片上乳牙可观察到根分叉程度大、牙根发生生理性吸收、髓腔宽大等特点,并且可见继承恒牙胚。

(二)牙髓腔形态

乳牙髓腔相较于恒牙髓腔形态更为复杂,存在着较多的侧支根管。整体形态同乳牙的牙体外形相似,乳牙的体积虽然比恒牙小,但牙髓腔却较大,其占牙体组织的相应比例要比恒牙大。表现出的特点为髓室大、髓角高、根尖孔相对较大。髓角突出到牙本质更为明显,尤其在乳磨牙的近中髓角处(图2-12)。

图2-12 乳恒牙牙髓腔对比

1.乳前牙髓腔形态

乳前牙髓腔与根管没有明显分界,髓室在颈部也较为宽大,没有明显的窄缩,呈漏斗状连接根管系统,乳前牙一般为单根管。

上颌乳切牙、下颌乳切牙、上颌乳尖牙的髓室都偏向唇侧和近中,其中上颌乳尖牙偏向唇侧和近中的情况要少于乳切牙。下颌乳尖牙的髓室不同于以上,要稍偏向于舌侧和远中(图2-13)。

图2-13 乳牙牙髓腔示意图

2.乳磨牙髓腔形态

乳磨牙的髓室较大,髓壁较薄。上颌乳磨牙的髓室形态,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下颌乳磨牙髓室形态与上颌相反,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乳磨牙的髓角高,突入到牙本质当中,颊侧、近中髓角分别比舌侧、远中髓角更接近咬合面,其中上、下颌乳磨牙都是近中髓角最为接近咬合面(图2-13)。

乳磨牙的髓室底薄,离根分叉位置近,尤其是第一乳磨牙,据文献显示厚度仅为1mm左右。所以临床操作要熟悉解剖形态,避免人为穿通髓室底。同时与恒牙相比,乳磨牙的髓室底有较多的侧、副根管,走行与形态都比较复杂,这也是乳牙感染多累及根分叉处的原因。

上颌乳磨牙根管与牙根数目一致,每个牙根中一个根管,即颊侧2根管、腭侧1根管并且较为粗大。但也有多于3根管的情况存在,近中颊根存在2根管。下颌乳磨牙根管数一般2 ~ 4个(根管数与牙根数并不完全一致),即近远中各1根管;近中1根管远中2根管或近中2根管远中1根管、近远中各2根管。乳牙根管系统复杂,同时也存在着变异,例如文献报道下颌第一乳磨牙存在单根管的情况(图2-14)。

乳磨牙因为根分叉部容纳下方继承恒牙胚,根分叉角度大,根管也会相应地表现出较大的弯曲角度。

二、牙根的生理性吸收

乳牙牙根是人体内唯一会吸收消失的硬组织,由于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吸收,乳牙在替换期的牙根吸收属于生理性吸收的范畴。

乳牙从牙根形成到替换期牙根开始吸收到这一段时期,被称为牙根稳定期,这一时期也是临床上治疗乳牙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最佳时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表2-3)。

影响乳牙牙根吸收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来自根方恒牙萌出压力,替牙期恒牙开始萌出,乳牙牙根因继承恒牙的影响而开始发生吸收,牙骨质进展到牙本质,最后累及髓腔。乳前牙根部的吸收发生始于舌侧面,随着恒牙胚向方、前庭方移动,位置到达乳牙牙根正下方进而使牙根发生横向吸收,有时也会在唇侧留下薄薄的根部残片。乳磨牙牙根的吸收发生于根分叉的内侧面,呈斜面状吸收;继承恒牙胚并不位于乳牙根分叉的中央位置,乳磨牙各个牙根吸收并不同步。继承恒牙并不是乳牙牙根吸收的必要条件,先天缺牙的病例中,乳牙牙根也会发生吸收,但是整个过程较为缓慢,乳牙脱落的时间也会相对较晚。

图2-14 乳磨牙牙髓腔变异病例

A.上颌乳磨牙近中颊根2根管;B.下颌第一乳磨牙4根管;C、D.下颌第一乳磨牙单根管。

表2-3 乳牙牙根稳定期

其次,咬合力也同乳牙牙根吸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牙根稳定期时,一定的咬合力对乳牙牙根起到保护作用,丧失咬合力的乳牙牙根吸收速度快于有正常咬合力的乳牙;牙根吸收期,适当增加咬合力有利于乳牙的生理性吸收和替换。

另外,继承恒牙牙囊的作用、遗传因子等其他因素会影响乳牙的生理性吸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还需大量的科学研究。

三、临床意义

乳牙与恒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到诊断和治疗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儿童口腔的治疗并不等同于“小大人”的口腔治疗。作为专业的儿童口腔医师,必须熟知乳牙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首先乳牙的一些解剖以及组织特点,如牙齿之间为面与面的接触、颈部的窄缩、牙釉质的矿化程度、牙本质的理化性质等都导致其更易患龋的特点以及乳牙龋病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症状和临床表现(第七章详细介绍)。乳牙的髓腔形态、根管系统的特点、牙根稳定性等一系列因素也使乳牙的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表现存在着不同于恒牙的情况,给诊疗和方案的选择增添一定的复杂性(第八章详细介绍)。因此要求儿童口腔科医生熟悉并掌握乳牙各项的特点、乳恒牙的区别点,并将其应用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更好地为儿童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姜丽丽 徐 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