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趋化因子研究历程

趋化因子是指能够诱导细胞发生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的总称,是一类分子量为8~12kDa的小分子蛋白,最早发现于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体内。世界上第一个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于1987年被发现,它可对中性粒细胞产生明显的趋化作用[1]。1年后,可诱导单核细胞趋化运动的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被发现。1990年后,越来越多可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被发现[2],但由于当时的趋化因子研究仍受限于炎症反应,并未在免疫学领域引发研究热潮。

趋化因子的第二次发展高峰得益于表达序列标签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与第一阶段不同,此阶段发现的趋化因子多为特定器官或细胞的组成型表达,同时它们所趋化的细胞类型也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转向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表明趋化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由固有免疫反应扩展到获得性免疫反应,特别是在非免疫器官、细胞中趋化因子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免疫系统的原有认知,引发了趋化因子的研究热潮[3]

由于新发现的趋化因子越来越多,为规范趋化因子的命名,1999年国际命名委员会规定,所有的趋化因子应依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命名。因绝大多数趋化因子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根据中间两个半胱氨酸的相对位置不同,将趋化因子分为CXC、CC、C和CX3C四类,并分别用CXCLn、CCLn、CLn和CX3CLn代表相应的趋化因子,其中“L”为“ligand(配体)”的简写,趋化因子受体的命名为将“L”置换为“R”,即“receptor(受体)”的意思[4]。趋化因子及受体的基因分布图谱见图1-1。

图1-1 趋化因子及受体的基因分布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