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
一、运动治疗的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运动治疗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骨骼肌肉系统的血液供应,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牵伸挛缩和粘连的软组织,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和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对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强心肺功能
运动时由于肌肉需要做功,消耗了身体内部的能源底物,促进了器官的新陈代谢,心肺功能水平高于休息水平几倍、几十倍,增加的程度与运动的强度成正比。运动时,大量的血液流向肌肉,心肺的功能活动也相应增加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如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胸廓和横膈的活动幅度增大。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对某些经过系统运动治疗,其功能仍难以完全恢复的患儿,通过对健侧肢体或非损伤组织的训练,可以发展代偿能力,以补偿丧失的功能。如偏瘫或截瘫患儿经过正规的运动治疗后,患肢功能仍未能恢复,此时,通过训练代偿能力,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运动是一系列生理性条件反射的综合,适当的运动可以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系统反应性和灵活性,维持正常功能,发挥对全身各脏器的调整和协调能力。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主动运动可以促进糖代谢,减少胰岛素分泌,维持血糖水平;增加骨组织对矿物质(如钙、磷)的吸收。因此,适当运动已经成为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
6.调节精神和心理
适度的运动可以对精神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发现,每次60分钟的低、中强度的运动,可以通过调节精神和心理促进大脑皮质、尾状核、下丘脑和小脑等处的内啡肽分泌增多,产生镇痛作用;运动中机体代谢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和由此而产生的欣快感,缓解了精神和心理压力,打断了抑郁或焦虑情绪与躯体器官功能紊乱之间的恶性循环,增强了参与者的自信心。
二、物理因子的治疗作用
1.消炎
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可采用不同的理疗方法进行消炎。对于急性化脓性炎症,表浅者可应用紫外线照射或抗生素离子导入治疗;对于慢性炎症,则可采用温热疗法、磁场疗法或低、中频电疗法。只要方法得当,均可取得预期疗效。临床研究认为,部分物理因子除具有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作用外(如紫外线),还与改善微循环、加速致炎物质排除和增强免疫机制等因素有关。
2.镇痛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如损伤、炎症、缺血、痉挛、肌力不平衡、反射性乃至精神因素,均可引起疼痛。应用物理因子镇痛,则要弄清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炎症性疼痛以抗炎性治疗为主;缺血性和痉挛性疼痛宜用温热疗法,改善缺血,消除痉挛;神经痛、神经炎应用直流电导入麻醉类药,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或应用低、中频电疗法,以关闭疼痛闸门,激发镇痛物质释放。应用物理因子镇痛,与因子的选择、采用的方法、剂量和治疗部位等有密切关系,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抗菌
紫外线以杀菌作用著称。杀菌效力最强的光谱为254~257n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炭疽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杀灭作用。它主要引起DNA两个胸腺嘧啶单体聚合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使细菌失去正常代谢、生长、繁殖能力,乃至死亡。
4.镇静与催眠
具有此作用的物理疗法有电睡眠疗法、镇静性电离子导入疗法、颈交感神经节超短波疗法、静电疗法、磁场疗法、温水浴和按摩疗法等,这些疗法均能增强大脑皮质扩散性抑制,解除全身紧张状态,产生明显的镇静和催眠效果。
5.兴奋神经肌肉
应用低频治疗仪、调制中频电流,能引起运动神经及肌肉兴奋,用于治疗小儿脑瘫、脑损伤遗留的肢体障碍、肌肉萎缩,或用于增强肌力训练。作用机制是细胞膜受电刺激后,产生离子通透性和膜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6.缓解痉挛
具有此作用的物理疗法包括作用于深部组织的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疗法,浅部组织的石蜡疗法、湿热包疗法、太阳灯和红外疗法,以及全身的热水浴、光浴疗法等。作用机制主要在于热能降低肌梭中传出神经纤维兴奋性,使牵张反射减弱和肌张力下降。
7.软化瘢痕、消散粘连
石蜡疗法、超声波疗法、碘离子导入疗法,可以改变结缔组织弹性,增加延展性,常用于治疗术后瘢痕和组织粘连,有明显软化瘢痕和消散粘连的作用。
8.加速伤口愈合和加速骨痂形成
应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不仅能防止和控制伤口感染,还能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上皮搭桥和创口愈合过程。弱直流电阴极、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干扰电疗法和脉冲磁场,均可促进骨质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9.改善脑循环和促进大脑发育
经颅磁治疗仪,专门针对认知、语言障碍、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它能对大脑多个功能区同时进行立体刺激,电磁直接透过颅骨到达脑内较深层组织,提高损伤细胞的自身修复能力;改善细胞内分泌,抑制异常脑电、脑磁的发生和传播;改善患儿情绪不稳定和自闭状态,加快语言、智力、运动等各项康复进程,引导脑功能趋向正常化。此外,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通过置于耳后乳突处电极片输出,治疗电流克服颅骨屏障引入小脑顶核对人脑进行电刺激,改善脑循环,显著增加脑部血流量,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稳定大脑细胞膜的电兴奋性,增加脑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复受损脑神经细胞,促进脑发育。
(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