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乐的适度

13.为什么说快乐教育不是简单满足

关键词 教育 快乐教育 满足

“快乐教育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吗?”相信很多年轻家长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困惑。在倡导减负的背景下,教育和快乐是否能够兼顾?

专家说

近年来,基础教育减负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教育模式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很多家长的理念一时难以转变,认为快乐教育就是纵容孩子玩乐,虽然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但无益于孩子的前途。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把快乐教育视为洪水猛兽也大可不必,且也不能粗暴地把快乐教育和简单满足画等号。

快乐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而快乐则是形式。事实上,好的教育本就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那么教育对这个学生而言就是快乐的。

快乐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不同点就在于快乐教育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传统教育模式更加强调教育的成效,类似于“只要你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理念看似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很有可能阻碍了学生内心对知识兴趣的发展。换句话说,当学生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成绩好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而学习的话,那么他/她的内心就很难对学习这件事本身产生持久的正向情绪。

有人将快乐教育和简单满足等同起来,恰恰说明在其内心深处认为教育是痛苦的、和快乐不沾边的事情,这是赤裸裸的误解。简单满足可能短期内会给孩子带来快乐,但从长远来看,从跨越一生的时间尺度来看的时候,简单满足实则弊大于利。

(孙雅馨 司天梅)

14.为什么说养生也有陷阱

关键词 养生 焦虑 陷阱

衰老是生命无法逆转的方向,对此,有的人坦然接受,有的人通过运动、养生等方式试图延缓衰老的进程。人们每天不知不觉间会接受大量和健康焦虑有关的信息,比如保健品广告、明星和同年龄普通人同框的照片、体检时越来越多的小问题等,这都与过度担心健康的心理有关。适度的养生无可厚非,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如果过度沉迷于养生,不仅对健康无益,甚至对健康有害。

专家说

适度的养生意识有助于大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态,并且为提高健康状态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管理体重、定期体检等。人们热衷于一系列养生产品,更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健康焦虑。但有一些产品不但于健康无益甚至有害,过度不当服用保健品被送进急诊抢救的例子屡见不鲜。

提高健康意识,适度养生,避免落入养生陷阱,有如下几点建议。

(1)定期去医院体检:如果有需要处理的健康问题,就遵医嘱服药或治疗。迷信偏方或者家里老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十分不可取的,在看病这件事情上,建议相信医生的专业性。

(2)学会识别养生产品:陷入养生陷阱,会增加烦恼。识别养生产品,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这个商品的生产许可证,如果是药品,许可证里有“某药准字”字样;如果是医疗器械,许可证里有“某械注册”字样;如果是保健食品,许可证则以“卫食健字”开头;非医疗器械则按照相应的生产许可标准标注。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忌讳药品的不良反应转而盲目使用保健品浪费钱不说,还可能耽误病情,得不偿失。

(3)食补需谨慎:一些昂贵的食材往往被冠以大补的功效,但目前并无直接证据证明这些食材的神奇效果。相比之下,增加日常食物的丰富性,多摄入一些谷物、优质蛋白和优质脂肪要来得更实惠一些。

(4)保持规律生活:规律的生活、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习惯、培养业余爱好,可以使人体生物钟保持平衡,起到健身、健心的作用,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孙雅馨 司天梅)

15.为什么有人会过度健身

关键词 健身 过度健身 内啡肽

每逢春天,脱去臃肿的冬衣,健身也自然被提上了日程。适度运动不仅有助于强身健体,还能调节情绪,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凡事皆有度,过度健身不仅于健康无益,甚至有害,因为过度健身导致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

专家说

为什么有人会过度健身呢

从生理角度上讲,运动能促进大脑释放一种叫作内啡肽的“快乐激素”,尤其中高强度的运动能迅速提高体内内啡肽的浓度,让人体会到快乐和兴奋。因此,很多人会抱着“运动使我快乐”的心态来参与健身活动。运动疗法也是有效改善情绪的治疗方法,临床医生常常建议患者适度运动。

这里的适度,我们指的是强度及时长适中,既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又不对身体造成运动损伤。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完美的肌肉曲线不惜长期高强度训练,哪怕肌肉拉伤、疼痛也不停止训练,这显而易见就是过度健身了。过度健身的原因比较复杂。

从心理角度而言,运动是符合当下社会潮流的事情,一个爱好运动的人会得到很多他人的积极反馈、表扬。于是,运动就像一颗“糖”,在运动者的大脑里打开了“奖励”的机关。当这个奖励机制形成后,他们便会按照大脑的惯性一直实施下去,哪怕身体出现了消极反应。

此外,不少研究表明,过度锻炼既是成瘾,又是强迫行为。对自己或者他人各方面要求较高、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容易“染上”运动成瘾。这些运动成瘾的人,不仅被运动占用大量时间、精力而影响事业和家庭,还会有很多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疲惫、过劳损伤、长期感染、电解质紊乱、心血管问题和情绪低落。

所以,如果你喜欢运动,饮食不规律,在生活中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需要多反省目前的运动状态,看看运动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是否合理,莫让运动成瘾。

(马光威 司天梅)

16.为什么银行卡透支了还是忍不住购物

关键词 购物 成瘾

网购的便利性及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者甚至会为一些用不到的商品下单,或者购买一些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商品,哪怕银行卡透支了还是忍不住购物。除了商家缔造的消费主义陷阱之外,这种不受控的购物行为背后有较多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一般社交圈窄、缺少其他娱乐项目或兴趣爱好的人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购物上。挑选商品、比价、下单等会激活脑内的奖赏系统,让人感觉到快乐和满足。但不幸的是,这种满足感并不持久,往往下单之后就会感到后悔、自责,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专家说

购物成瘾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线下购物被网络购物挤占了市场,网络购物以其价格优势、配送优势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网购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购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频繁购物甚至购物成瘾变得高发,严重影响消费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会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病风险。

如何预防购物成瘾

第一,建议对收入进行合理规划。例如,把收入的百分之二十用于日常消费,百分之五十用于强制储蓄,剩下百分之三十用于个人提升等。

第二,养成记账的习惯。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慨:“钱越来越不禁花了,工资到手就没。”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复盘自己的消费明细,检查是否有不必要的购物或支出。

第三,购物之前列一个清单,只买清单上的必需品,这将有助于避免买回不需要的商品。

第四,减少刷卡购物,尤其是刷信用卡购物。刷卡时,大脑对商品价格不敏感,容易超预算购物。信用卡先用后付的模式也不利于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如果消费者本身即存在购物成瘾的问题,我们建议减少信用卡的使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陈晓文 司天梅)

17.为什么有人沉迷“网恋”

关键词 网恋 匿名性 便利性 理想化

有人出于各种原因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交朋友,却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许多年轻人都深陷其中呢?

专家说

(1)匿名性和情感联系性:很多人在网络上总是可以和对象畅所欲言、无话不谈,但在现实中反而腼腆害羞、难以表达。因为没有见面的关系,使得个体更容易敞开心扉,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提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乏的情感支持和陪伴,觉得被理解、重视、尊重和欣赏。

(2)便利性和可及性:网恋和现实恋爱最大的不同,就是“方便”。在线联系他人的便利性使得维持网恋关系变得更容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们的网恋对象沟通,这对于那些工作繁忙或社交机会有限的人来说,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网恋的双方从开始到结束都不需要见面,时间也容易安排。网恋可以保有私人空间,避免很多现实恋爱中的矛盾。

(3)隐蔽性和低开支:网恋几乎不会影响双方的生活,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方式低调的人,这样的恋爱方式有很大的隐蔽性,不需要跟家人和亲戚朋友交代,状态轻松、不影响对方生活。而且网恋关系成本较低,节约了一笔约会的开销。

(4)理想化和害怕被拒绝:在网恋中,人们可能会理想化他们的对象,将自己的欲望和幻想投射到他们身上。这可能导致对网恋关系的沉迷,个体可能会为他心目中创造的“完美”伴侣而痴迷。

(5)逃避现实和自尊心低:网恋可以作为逃避日常生活中压力和困难的方式。人们可能会沉迷于他们的网恋,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从问题中分心的机会。自尊心较低的人也可能更容易沉迷于网恋,他们可能会依赖网恋对象给予的高度认可和关注来提高自己的自尊。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网恋可以带来满足感并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但保持虚拟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平衡对于确保整体幸福非常重要。

(蓝志辉 司天梅)

18.为什么要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

关键词 情绪 宣泄情绪

乍一看,“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这件事情理所应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困难或压力,也有利于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专家说

识别情绪,可能比宣泄更重要

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前,首先要学会识别情绪。先来试试,你是否能分辨出“疲倦、无聊、沮丧、悲伤”?或许你会觉得每一种情绪对你来说都完全不一样,或许你对这些情绪的感觉比较含糊、笼统。心理学家把区别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称为情绪粒度,这种能力因人而异。情绪粒度低的人,表达负面情绪可能更多地使用“不好、不开心”这样的描述,也更容易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但是,经过学习和练习,情绪粒度也可以有所提升。

接纳情绪,不要认为它好或坏

尽管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但并不意味着情绪本身有好坏之分。例如,焦虑属于负面情绪,但是一定程度的焦虑能使人更有动力;而过度的焦虑则使人停滞不前,甚至产生躯体症状。允许情绪存在,不评判情绪的好坏,本身就是一种调节情绪的方式。

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

恰当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指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表达情绪、缓解压力的情绪调节方式,并且它不会对他人或自己的身心健康及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宣泄情绪:①观察、描述和接纳自己的情绪;②适当地向他人倾诉;③进行一项喜欢的有氧运动;④尝试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写情绪日记、绘画等;⑤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帮助。

(吴艳坤 司天梅)

19.为什么乐极也会生悲

关键词 情绪 心肌梗死 脑梗死

快乐不仅是一种体验,作为一种正向的情绪,它能参与调控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乃至躯体健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不加控制的快乐于健康无益,要当心“乐极生悲”。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他本仕途不顺,屡次应试却屡次不中,因此,当他得知自己中了举人之后竟大笑不止,发了狂,令人唏嘘不已。现实生活中,新年聚会推杯换盏之际,谈笑时突发胸闷、胸痛,紧急就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专家说

稳定的情绪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言意义重大。我们体内有一套完整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能够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和平衡。人类复杂的情绪变化,都是在神经-体液系统的调控下进行的,反过来,情绪的波动也会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和平衡。情绪问题是许多内分泌相关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这可能与情绪波动激活体内的应激系统,进而使外周血中儿茶酚胺等物质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导致外周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出现缺血性损伤有关。

因此,对于一些存在躯体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而言,更应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致使“乐极生悲”的悲剧发生。

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情绪稳定

首先,以更加开阔的心态丰富人生阅历。抱着体验的心态拥抱生活中的美好或不美好的一切,不因结局符合预期而狂喜,不因求而不得而大悲,那么相对我们会拥有更加稳定的情绪。

其次,学会给情绪降温,避免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作出重要决定或者大额消费行为,凡事等一等,或许就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孙雅馨 司天梅)

20.为什么会出现“假期综合征”

关键词 假期综合征 生物钟

“快乐的时光总是格外短暂”,这种体验在假期结束时更是越发明显。在假期末尾、复工初始,人们总会感到自己全身心都出现了一系列症状: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腰酸背痛、疲惫不堪,为什么在休假后反而更累了呢?

专家说

为什么会出现“假期综合征”

首先,过度睡眠或熬夜会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假期中人们通常会选择通过上午睡懒觉来弥补工作日缺乏的睡眠,通过晚上熬夜来延长假期,但这种行为实际上破坏了工作日建立起的生物钟,导致体内器官的作息陷入混乱。

其次,无论是户外还是宅家活动,都免不了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这会使身体处于加班状态,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最后,即便在假期中什么都不做,大脑仍然持续处于不断接收和处理加工外来信息的消耗状态。与此同时,神经学家雷切利还发现,当大脑处于无任务的静息状态时,仍然有一些脑区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着一定的功能活动,这些脑区所构成的脑网络连接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因此即便看起来处于什么都不做的休息状态,大脑的消耗也会让人感到精神疲惫。

如何避免“假期综合征”

(1)列出想做和要做的事情:通过对假期中和假期后的活动进行梳理和安排,减少未知事件带来的精神消耗,同时通过对待办事项的完成,也能够重新感受到对生活的掌控感。

(2)维持规律的生物钟:假期可以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但不能超过工作日的1.5倍,同时入睡和起床时间也需要维持一定的规律,让身体形成规律的生物钟。

(3)减少屏幕使用时间,尝试新鲜事项:减少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从过多的信息中脱离出来,回归生活本身,尝试一些自己未接触过的、具有一定小挑战性的新事项,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生活体验。

(沈 甜 司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