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洗

盥,洗手也。洗发曰沐,洗面曰靧,洗身曰浴,通谓之洗。养生家言发宜多栉,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至年老发稀,沐似可废。晨起先洗面,饭后、午睡后、黄昏后,俱当习以为常,面为五脏之华,频洗所以发扬之。《太素经》曰:手宜常在面。谓两手频频擦面也,意同。

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颇胜烘火。《记·玉藻》曰: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又《内则》云: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燂,温也;潘,淅米汁也,即俗所谓米泔水。

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夏月井水阴寒,洗手亦恐手战,寒透骨也。《玉藻》曰:沐稷而靧粱,注:沐稷,以淅稷之水洗发;靧粱,以淅粱之水洗面,皆泔水也。泔水能去垢,故用之。去垢之物甚多,古人所以用此者,去垢而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

浴必开发毛孔,遍及于体,如屡屡开发之,令人耗真气。谚云:多梳头,少洗浴。盛夏亦须隔三四日,方可具浴,浴后阳气上腾,必洗面以宣畅其气,进饮食,眠少顷而起,至浴时易冒风邪,必于密室。

《记·内则》云:五日则燂汤请浴。盖浴水不可太热,温凉须适于体,故必燂汤。或浴久汤冷,另以大壶贮热者,置于浴盆旁,徐徐添入,使通体畅快而后已。《云笈七籤》曰:夜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

《四时调摄论》曰:饥忌浴。谓腹虚不可复令耗气耳。又曰: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纵无确效,犹为无损。至有五枝汤,用桃枝、柳枝之属,大能发汗,乏人精血,或因下体无汗,用以洗足。

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浴罢急穿衣,衣必加暖,如少觉冷,恐即成感冒。

浴后当风,腠理开,风易感,感而即发,仅在皮毛,则为寒热,积久入里,患甚大,故风本宜避,浴后尤宜避, 《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狂士不过借以言志,暮春非浴之时,况复当风耶?

《清閟录》载香水洗身诸方,香能利窍,疏泄元气。但浴犹虑开发毛孔,复以香水开发之可乎?愚按: 《记》言沐稷靧粱,不以稷与粱洗身者,盖贵五谷之意,凡上品诸香,为造化之精气酝酿而成,似亦不当亵用。藏器云:樟木煎汤,浴脚气疥癣风痒。按:樟辛烈香窜,尤不可无故取浴。

有砖筑浴室,铁锅盛水,浴即坐锅中,火燃其下,温凉惟所欲,非不快适。曾闻有人入浴者,锅破遂堕锅底,水与火并而及其身,吁!可以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