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夜色如墨,李福在府邸中坐立难安,书房里烛火摇曳,映照着他扭曲又焦虑的面庞。

他的幕僚们围坐一旁,正绞尽脑汁谋划着如何销毁证据,彻底摆脱这场危机。

“大人,那证据若不销毁,我们都得完蛋!”一名谋士急切地说。

李福咬牙切齿,刚要开口下令,这时管家匆匆而入,神色慌张:“大人,皇上深夜宣您进宫!”

李福心中“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但皇命难违,他只能强装镇定,匆匆赶去皇宫。

李福踏入御书房,只见皇帝高坐于上,神色冷峻,周身散发着让人胆寒的威严。

还未等他行礼问安,顾怀瑾与苏瑶便带着证人走了进来。

李福看到证人的瞬间,脸色骤变,双腿发软,险些站立不稳。

顾怀瑾向皇帝行了大礼,朗声道:“父皇,儿臣带来了侯府旧案的关键证人,足以证明李福等人不仅叛国通敌,当年还蓄意构陷苏侯府。”

证人跪地,声音颤抖却坚定,将当年李福如何勾结其他奸臣,伪造证据,陷害苏侯府的过程一一道来。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利刃,刺向李福。

李福的同党们此刻也被召进了御书房,他们原本还心存侥幸,想着如何帮李福脱罪,听到证人的供述,顿时慌了神。

其中一位平日里与李福走得极近的官员,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双腿不由自主地打颤,眼神中满是恐惧。

另一位试图狡辩:“陛下,这证人定是被收买了,满口胡言!”

可他的声音因紧张而发颤,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怒目而视:“证据确凿,证人也在此,你们还有何话可说?”

李福扑通一声跪地,磕头如捣蒜,哭喊道:“陛下,老臣一时糊涂,求陛下饶命啊!”

他的同党们见状,也纷纷跪地求饶,御书房内乱作一团。

“你自己去跟太后交代吧!”皇帝冷哼一声,不如直接把事情交给太后处理。

苏瑶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多年的冤屈,今日终于有了昭雪的希望。

她看向顾怀瑾,两人的眼神交汇,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欣慰与坚定。

随着皇帝一声令下,李福被侍卫们拖走,仍在不断求饶,声音逐渐消失在走廊尽头。

苏瑶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侯府的冤屈,今日终于得以洗清,爹爹,娘亲,你们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而顾怀瑾则走到皇帝面前,郑重说道:“父皇,苏侯府被冤多年,如今真相大白,望父皇能为苏家恢复名誉,厚恤其家人。”

皇帝微微点头,神色中透着一丝愧疚:“是朕疏忽了,竟让忠良蒙冤如此之久,朕定当妥善处理。”

走出御书房,苏瑶深吸一口气,夜空中繁星闪烁,仿佛在为这场胜利而欢呼。

顾怀瑾轻声说:“苏瑶,一切都结束了。”

苏瑶光眼眶微红,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感激与深情:“不,一切才刚刚开始。”

李福叛国一案尘埃落定,朝堂还未从这场巨大的动荡中完全恢复元气,边境便传来了加急军报:敌国趁乱进犯,边关烽火重燃,百姓生灵涂炭。

消息传入京城,朝野震惊,满朝文武齐聚朝堂,商议对策。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蹙,眼中满是忧虑。

下方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求和,献上金银财宝以求一时安宁。

有的则力主迎战,捍卫国土尊严。

顾晏殊挺身而出,神色坚定:“父皇,敌军犯我边境,若一味求和,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可派四弟奔赴前线,击退敌军!”

顾晏殊心想,正好借此机会除掉顾怀瑾!

皇帝看着顾晏殊,眼中满是欣慰,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传南阳王顾怀瑾即刻着装,整理行装,即刻出征!”

皇帝甚是欣慰,他的儿臣们都长大了!

苏瑶光听闻王爷出征的消息,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念头:她要与顾怀瑾并肩作战。

她深知,顾怀瑾此去凶多吉少,而自己在侯府学了不少,又会治伤,帮扶病人,定能助他一臂之力。

苏瑶来到王府,找到顾怀瑾,很是坚定,“殿下,我要和你一起去前线。”

顾怀瑾微微一怔,随即摇头拒绝:“战场凶险,刀剑无眼,我怎能让你涉险?你留在京城,等我回来。”

苏瑶眼中闪过一丝倔强:“王爷,我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这些年我历经磨难,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保护自己所珍视之人。如今国家有难,你奔赴前线,我又怎能置身事外?”

她言辞恳切,眼神中透着不容动摇的决心,她不放心他。

顾怀瑾看着苏瑶,心中动容。他深知她学医本领和勇气,也明白她的担忧,他也担心她一个人在京城里不安全。

犹豫片刻后,他终于点头:“好,那你随我一同出征,但你一定要答应我,无论何时,都要以自己的安危为重。”

出征日,京城百姓夹道相送,目光中满是期许与担忧。

顾怀瑾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身披银色铠甲,威风凛凛。

苏瑶身着轻便的劲装,手持长剑,英姿飒爽地跟在他身旁。

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边境进发,一路上尘土飞扬。夜晚扎营时,苏瑶光和顾怀瑾围坐在篝火旁,商讨着作战计划。

“我听闻敌军的骑兵厉害,我们可设下陷阱,引他们入伏。”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分析着敌军的弱点和我方的优势。

数日后,大军抵达边境。只见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顾怀瑾立刻整顿军队,准备迎敌。苏瑶则留在军营,救死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