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互文性的分类
如前文所述,在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型时期,克里斯蒂娃( Kristeva, 1967)基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首次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她指出,互文性涉及历史(社会)和语篇之间的互相嵌入。“将历史嵌入语篇”是指现语篇吸收并建立于已有的语篇;“将语篇嵌入历史”是指现语篇回应、强调并重组已有的语篇,因此,互文性有助于创造历史并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变更,且能够预测和建构未来的语篇形式( Kristeva,1980:68-69) 。克里斯蒂娃将互文性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一方面,横向互文关系指语篇内的前后对话性,最明显的是会话中的一个话轮如何包含和回应先前的话轮并预见后续的话轮。另一方面,纵向互文关系指语篇间的互相建构,意即一个语篇或多或少会有其他语篇的要素。后来,法国话语分析家将横向维度互文关系和纵向维度互文关系进一步区分为“明显互文性” (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和“建构互文性” ( 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 。明显互文性指其他语篇明显地存在于当前分析的语篇当中,具有明显的标志,如引号等;建构互文性指话语规约在构建语篇中的糅合。费尔克劳夫( Fairclough,1992)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分类,将“建构互文性”称为“篇际互文性”,并首次引入interdiscursivity这一新词予以表达,以突出强调话语规约而非语篇的建构性。
本书主要采用费尔克劳夫( 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阐释及分类。他指出,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固有属性,即总是充斥着其他语篇的片段——要么将这些语篇明显地割裂或融合,要么对其加以吸收、抵制、反讽或回应等,且互文性主要可以分为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 Fairclough,1992:84-85)。根据费尔克劳夫( Fairclough,1992:118),明显互文性表现为其他语篇明显地存在于所分析的语篇中,常常以引用、重写、抄袭、参照、仿拟、预设、用典、否定、反讽、戏仿、拼贴和超语篇链接等较为明显的形式呈现;而篇际互文性指特定语篇中与一定机构和社会意义相关联的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等的混合与交融,可进一步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武建国,2010,2012b) 。总而言之,明显互文性是显而易见的,而篇际互文关系则显得更为复杂模糊。请看下例:
【例1-1】
在刚刚结束的“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这句话了:“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寓意清晰,好好品会,附人民日报1979年原文。)

(雷希颖微博,2019/01/02 15:05)
例1-1选自新浪微博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文章,此微博既包含了明显互文性,又包含了篇际互文性。其中引号标注部分,直接引用了习近平于2019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原文,属于明显互文性。而微博中的篇际互文性则由不同风格、符号和体裁混合而成。引号标注部分为非常正式的官方发言,其中融入了微博撰写者对此事件的独特报道风格,还在括号中温馨提示“寓意清晰,好好品会”。值得注意的是,该微博附加了图片,包括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原文链接、漫画等,将文字与不同类型的图片融合起来,以此形成图文并茂、多元共存的篇际互文关系,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态度、用意及对此事件的坚定支持。